中国民康医学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HEALTH

  • 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

    汤发亮;

    2006年09期 32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第一次报告)

    龚兰生;许玉韵;张维忠;刘望彭;王新房;王宏宇;张瑞岩;郭远;李运田;马志敏;芦娜;倪永斌;王敏;杨娅;何建国;高旭光;丁康;沈晨阳;陈生龙;史旭波;陶军;

    2006年09期 323-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7 ] |[阅读次数:0 ]
  • 前降支闭塞致广泛前壁、下壁心肌梗死1例

    李运田;赖晓辉;王宏宇;

    2006年09期 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他汀类药物的多向性效应

    史旭波;胡大一;

    2006年09期 332-333+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

    史旭波;胡大一;

    2006年09期 334-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王宏宇;王靖;刘望彭;杜大勇;李运田;赵红薇;李艳;许玉韵;

    目的:探讨血管病变综合检测系统在冠心病、高血压患者评价外周血管结构和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2例受检者入选本研究,其中正常组48例,高血压组42例,冠心病组42例,平均年龄为(55.54±9.59)岁(33~85岁)。所有受检者分别应用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横断面弹性,动脉硬化检测系统对大动脉节段僵硬度及下肢动脉阻塞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果:冠心病及高血压组患者与正常组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分别为35.7%,16.6%,12.5%,P<0.05)。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超声测定的动脉横断面指标压力应变系数(Ep)及僵硬系数(β)增高,动脉顺应性(AC)降低。冠心病组和高血压组Ep明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163.96±73.90)kPa比(114.77±35.03)kPa,P<0.01;(143.75±64.33)kPa比(114.77±35.03)kPa,P<0.05];冠心病组的β值显著高于正常人(11.99±4.50比9.32±2.88,P<0.01)。高血压组AC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0.64±0.21)mm2/kPa比(0.73±0.27)mm2/kPa,P<0.05]。反映动脉节段僵硬度的指标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在冠心病组显著升高[分别为(11.72±2.54)m/s,(1601.45±267.20)cm/s,均为P<0.05];反映下肢动脉阻塞程度的踝臂指数(AB I)在冠心病组患者较高血压组和正常组明显降低(分别为1.09±0.14,1.14±0.06,1.15±0.07,P<0.05)。结论: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显著病变,应用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无创评价动脉功能和结构的早期变化有利于对血管病变进行综合评价及预后危险评估。外周动脉弹性和阻塞程度检测对筛查冠心病患者有益。

    2006年09期 336-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踝臂指数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韩雅蕾;胡大一;

    目的:观察踝臂指数测量值(AB I)对国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冠心病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2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AB I测量、病史收集、生化检查和统计学处理,观察AB I、临床指标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并随访14.2±2.4个月,观察AB I与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造影严重病变组和非严重病变组间AB I有显著差异;AB I降低组与AB I正常组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AB I<0.9对冠状动脉严重病变(三支和左主干病变)及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2006年09期 340-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普萘洛尔治疗长QT综合征的电生理机制探讨

    李运田;杜大勇;赖小辉;李桂明;柳杨;韩小伟;张清华;

    目的:观察普萘洛尔对家兔跨左室壁不同部位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普萘罗尔治疗长QT综合征(LQTS)的电生理机制。方法: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心外膜心肌(ep icard ium,Ep i)、中层心肌(m id-myocard ium,M id)和心内膜心肌(endocard i-um,Endo)的跨膜动作电位(transm embrance action potential,TAP)。用基础周长(basic cycle length,BCL)为2 000 m s刺激心肌标本,观察不同浓度的普萘洛尔对三种心肌TAP的影响。结果:1.普萘洛尔浓度依赖性缩短d-sotalol灌流的三层心肌的APD90,与Ep i和Endo相比,M id的APD90缩短更明显,使TDR降低,且随着剂量的增加这种作用更为显著。2.普萘洛尔浓度依赖性地抑制d-sotalol诱导的早期后除极(Earlyafterdepolarization,EAD)。结论:普萘洛尔降低三层心肌间的复极离散度和抑制早期后除极是普萘洛尔治疗LQTS的电生理机制。

    2006年09期 344-345+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王化贤;王东生;武孟霞;邱嘉陵;

    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按手术后3个月的Barthel指数(B I)将128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病人进行分组,70分以上(72例)为甲组,70分以下(56例)为乙组,通过对两组病人入院时的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后的血压、血肿引流速度、并发症发生率(消化道出血、高热、水电解质紊乱)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相关性。结果:两组间术前诸多因素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甲组血肿引流速度较快,术后36小时累计引出血肿75%以上达55例,占该组76.4%。血压稳定,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与乙组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预后的关键因素是血肿引流速度恰当,血肿引流存在时间窗,如果能在术后36小时内将大部血肿引出,将避免和减轻灶周病理的产生和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对预后起关键作用。

    2006年09期 346-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心肌存活性

    贾保霞;张全斌;康春松;刘望彭;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心肌存活性的价值。方法:对27名心肌梗死患者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联合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以硝酸甘油介入99 mTC-M IB I心肌灌注显像为标准,随着多巴酚丁胺剂量的增加,与基础状态相比存活组和坏死组心肌Vs,Ve,VTIs有增加的趋势,以△VS%>30%为截断值,则LDDSE结束时QTVI识别存活心肌的敏感性86.9%、特异性79.7%、阳性预测值82.4%、阴性预测值84.8%、准确性83.5%。结论:QTVI联合LDDSE能够准确识别存活心肌。

    2006年09期 349-350+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室间隔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疗效评价

    杜大勇;李运田;王宏宇;

    目的: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 exnbrane venticu lar septal defect,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2003年11月-2004年12月,采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23例膜周部VSD行封堵治疗,平均年龄(18.6±5.4)岁(4~34岁)。封堵术前常规行左室造影,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透视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于术后1、3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2例,其中1例1个月是访。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左室舒张末径(LVEDD)由术前的(45.1±8.4)mm缩小为术后的(42.9±8.9)mm,缩小明显(t=3.94,P=0.002)。结论:经导管置入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2006年09期 351-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连续272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分析

    陈生龙;陈彧;万峰;

    目的:总结分析2005年度连续272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连续完成OPCAB手术272例。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3.2±0.9)个,搭桥材料取乳内动脉258例,桡动脉107例,大隐静脉265例。结果:心绞痛症状缓解,机械通气时间(13±5)h,输血190例,监护时间(52±15)h。术后并发症:纵隔炎0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3例,新发脑卒中1例,新出现的肾功能不全1例,室颤6例,二次开胸止血3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0例。住院死亡4例,死亡率1.4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2006年09期 354-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静脉注射胺碘酮与心律平治疗房颤的疗效对比研究

    冯仲红;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与心律平对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6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33例):胺碘酮150 mg+生理盐水10 m l,静脉注射,10分钟注射完毕;心律平组(33例):心律平70 mg+生理盐水10 m l,静脉注射,5~10分钟注射完毕。观察10~20分钟若未转复可重复应用,最大累积量胺碘酮为450 mg,心律平为210 mg。结果:转复率:胺碘酮组75.76%(25/33),心律平组48.49%(16/33),两组转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P<0.05)。转复时间:胺碘酮组(46.5±13.6)分钟,心律平组(39.2±15.3)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P>0.05)。结论:胺碘酮和心律平对阵发性快速房颤均有较高的转复率,但转复时间心律平短于胺碘酮。

    2006年09期 356-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胸痛患者心电图正常与冠脉造影对比分析

    杜大勇;李运田;柳杨;王宏宇;

    目的:了解静息心电图正常胸痛患者的冠脉病变特征。方法:分析58例静息心电图正常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冠脉病变情况,并与同期294例静息心电图异常胸痛患者相比较。结果:与静息心电图异常胸痛患者相比,静息心电图正常胸痛患者以单支病变多见[67.2%(26/39)对40.0%(98/294),P=0.001],多血管病变较少[32.8%(13/39)对60.0%(144/294),P=0.001],在13例多血管病变中,有11例(84.6%)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平均冠脉病变支数较少[(1.89±0.57)对(1.97±0.63),P=0.004],Gensin i积分低[(34.2±24.65)对(56.2±26.78),P<0.001];在39例单支病变中,以前降支病变多见[61.5%(16/26)];在冠脉造影阳性率两组基本相同,但性别比较以男性多见,(65.1%(183/281)对21%(15/71),P=0.000),三个以上危险因素方面多见,(81.5%(229/281)对31%(22/71),P=0.000)。结论:静息心电图正常胸痛患者以单支血管病变多见,冠脉病变不太严重;在多血管病变中,大部分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在胸痛患者中男性、危险因素聚集趋势是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2006年09期 358-359+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浅谈高龄老人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王海燕;

    2006年09期 360-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冠脉介入术后拔鞘管致迷走反射的临床观察

    彭勇;赵文艺;张旭光;郝翠萍;高文俊;罗雪勇;

    2006年09期 363-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心理干预加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黄晶;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加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首次发病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加高压氧治疗。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和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SAS值和N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意义。ADL评分和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心理干预加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焦虑心理,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复治疗的信心,预防复发,提高其生存质量。

    2006年09期 364-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老年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32例临床分析

    张玉洁;赵凤玲;

    目的:探讨老年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AM I)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发病机制。方法:对32例老年无痛性AM I患者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诊治及转归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2例老年无痛性AM I首发表现中心力衰竭12例,胸闷气短5例,心律失常5例,休克3例,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4例,头晕、晕厥3例;无诱因者20例,有诱因者中情绪波动5例,疲劳3例,饱餐2例,饮酒1例,大便用力1例;心电图无Q波者8例;危险因素中高血压13例,糖尿病10例,脑梗死5例,肺心病合并感染4例。结论:老年无痛性AM I患者无典型AM I特征性疼痛,常以其它系统疾病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极易误诊和漏诊,临床医生应全面掌握老年无痛性AM I发病诱因,危险因素,心电图等特点,主动动态监测心电图和心肌酶学,以期早期诊治,提高治愈率。

    2006年09期 367-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微创穿刺引流治疗

    张国华;兰平;李泽宇;江名芳;呼日勒;

    2006年09期 368-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下肢动脉诊断

    吴志霞;罗向红;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下肢动脉诊断的价值。方法:观察56例糖尿病患者组和53例正常人对照组的下肢的内-中膜厚度,斑块及最大峰值速度。结果:糖尿病组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厚,足背动脉的斑块及最大峰值速度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及防治有意义。

    2006年09期 370-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外科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刘方;唐铭;王宏宇;陈耀武;毛和明;徐平;李方军;安友仲;

    2006年09期 371-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辛伐他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内皮素的影响

    李合华;王玉梅;秦红英;毛兴爱;

    目的:研究服用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和血清内皮素的影响。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被分层随机分配到3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10 mg,20 mg辛伐他汀或不服辛伐他汀,于0、7和14天时测定脑脊液和血清内皮素浓度。结果:辛伐他汀组患者临床表现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治疗7天后,辛伐他汀组患者血清及脑脊液内皮素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4天时2辛伐他汀组间内皮素含量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辛伐他汀可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及脑脊液内皮素含量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2006年09期 375-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微创血肿粉碎清除术治疗400例颅内血肿的临床研究

    张国华;兰平;李泽宇;江名芳;呼日勒;

    2006年09期 37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徐颖华;徐艺华;

    目的:观察II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观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不合并高血压与正常对照组患者血脂与血糖的变化。结果: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TG水平、空腹及餐后血糖与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高于不合并高血压组。结论: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较不合并高血压患者存在着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紊乱。

    2006年09期 379-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TCD诊断左锁骨下动脉狭窄5例

    孙瑞玲;

    目的:探讨TCD在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及盗血综合征中的实际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CD仪的2MHz探头和4MHz探头分别检测患者的颅内和颅外动脉,然后结合临床综合诊断。结果:TCD诊断提示左锁骨下动脉狭窄。后经血管造影证实。结论:TCD结合临床可以提高诊断左锁骨下动脉狭窄及盗血综合征的比例。

    2006年09期 381-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冠心病和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观察

    李桂华;

    2006年09期 382-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脑栓塞的临床研究

    杨元良;

    目的:探讨非瓣膜并房颤(NVAF)患者脑栓塞(C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NVAF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65岁的老人占87.5%(28/32),活动中发病占81.3%(26/32),大面积脑栓塞占15.6%(5/32),多发性脑栓塞占31.3%(10/32),有陈旧性脑栓塞灶占15.6%(5/32)。81.3%(26/32)病人未行过血小板抑制或抗凝剂治疗,18.7%(6/32)病人曾不规律服阿斯匹林预防性治疗。结论:NVAF是老年人易发CE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复杂,病残程度高,应长期接受预防性治疗。

    2006年09期 384+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组织多普勒成像及应变率成像评价右心室功能

    杨晓丽;刘望彭;

    2006年09期 385-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动脉弹性

    王淑霞;顾惠茜;刘晓方;

    2006年09期 38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近况

    孟江涛;高玉林;

    2006年09期 391-392+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脑利钠肽(BNP)和心房颤动

    闫明珠;胡大一;

    2006年09期 393-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吕淑波;吕文;李立维;

    2006年09期 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67例疗效分析

    张彦忠;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12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灯盏花素片结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辛伐他汀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6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疗效可靠。

    2006年09期 397-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血府逐淤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韩丽梅;曾凡军;段大航;刘红;

    目的:研究血府逐淤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血府逐淤丸治疗了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缓解心绞痛症状的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两组之间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改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6.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府逐淤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2006年09期 399-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补肾化气法治疗血管性痴呆30例临床观察

    连玲霞;张希洲;

    2006年09期 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护理程序在老年患者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王玉婷;阎喜英;毛巧玲;

    目的:为提高老年患者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整体护理水平。方法:对在我院实施的36例老年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对提高护理质量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通过接受健康教育宣教和整体护理的患者均无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运用合理的护理程序作好老年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提高该手术临床护理质量的关键。

    2006年09期 402-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利喜定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合用治疗顽固性心衰的临床体会

    李丽;

    2006年09期 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择期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

    王青;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的焦虑情绪。方法:对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72例择期进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被告知择期手术的第一天和术前一天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结果:两组在被告知择期手术的第一天,量表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一天量表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择期介入的冠心病患者焦虑情绪严重,对其进行护理干预,改善其负性情绪十分必要。

    2006年09期 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

    陈宏玲;陈明慧;

    2006年09期 405-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三分支阻滞伴二度Ⅱ型窦房阻滞并右心室肥厚1例

    冯萍;

    2006年09期 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血小板减少患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临床分析

    凤英;

    2006年09期 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麻痹性痴呆1例

    孙韶刚;陈根成;徐松虎;黄平东;梁晓海;

    2006年09期 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