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宏久;周凡;廖晶晶;黄玲玲;邓小敏;吴怀安;闫小华;
目的:分析红细胞COMT活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探讨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生化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16例健康正常人红细胞中COMT的活性,用SPSS统计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检验比较。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组男女之间、对照组男女之间COMT活性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COMT活性频率分布患者组在4.5~26.3nmol/ml RBC/hr范围,对照组为7.2~28.3 nmol/ml RBC/hr范围。患者组COMT平均活性为(12.2±4.0)nmol/ml RBC/hr,对照组COMT平均活性为(16.6±3.7)nmol/ml RBC/hr。男性患者为(12.3±3.8)nmol/ml RBC/hr,女性患者为(11.6±4.0)nmol/ml RBC/hr,对照组男性为(16.5±4.5)nmol/ml RBC/hr,女性为(15.3±3.9)nmol/ml RBC/hr,患者组和对照组及男、女性患者和男、女性对照者之间,COMT活性的差异均具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红细胞COMT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提示低活性COMT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关联。
2007年11期 419-420+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启荣;苗国栋;阳琼;余金龙;
目的:探讨父母文化水平及其教养方式对强迫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Y-BOCS量表中文版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44例强迫症患者及其父母进行调查,以初中文化为界,将患者父母分为低文化组(初中及初中以下)和高文化组(高中以上)并进行比较。结果: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亲低文化组比高文化组表现过分保护较多;母亲低文化组比高文化组表现情感温暖得分较低;父亲的惩罚严厉多于母亲,母亲的拒绝否认多于父亲。结论:父母文化水平低和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可能对患者患病具有负性影响;强迫症患者双亲教养方式有差异。
2007年11期 42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石宁;姚辉;尚晓芳;王筱兰;孙静;林红;陆水平;谭俊华;刘阳;韩钢;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P450 1A2酶基因内含子1多态性以及此多态性对血浆氯氮平浓度的影响。方法:5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药物达治疗量1周后,于晨6时取肘静脉血5毫升置于EDTA抗凝管中,分离白细胞从中抽提DNA,然后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分析患者P450 1A2酶基因内含子1多态性。测定22例应用氯氮平250 mg/d治疗患者的血浆氯氮平浓度。结果: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P450 1A2酶基因为A/A者22例(44%),酶基因为A/C者24例(48%),酶基因为C/C者4例(8%)。9例A/A型患者平均血浆氯氮平浓度(210.11±78.14)ng/ml,13例A/C型和C/C型患者平均血浆氯氮平浓度(228.69±82.84)ng/ml,两组间血浆氯氮平浓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国汉族人P450 1A2酶基因内含子1多态性出现频率与高加索人相似,P4501A2酶基因多态性在用中等剂量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时对血浆氯氮平浓度影响不大。
2007年11期 425-426+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平;王天龙;唐鹏;祝家胜;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9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西酞普兰组和阿米替林组,治疗8周采用4级临床疗效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抗抑郁的疗效相似(P>0.05),抗焦虑效果优于阿米替林,而且不良反应更轻(P<0.05)。结论:西酞普兰是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新型抗抑郁药,适合对老年抑郁症的治疗。
2007年11期 427-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朴胜斌;刘奋;张文顺;杨海晨;高欢;
目的:探讨奥氮平辅助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8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在原用药物基础上联合小剂量(5~10 mg/d)奥氮平治疗;奥氮平日剂量平均为(5.98±1.95)mg,疗程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末分别评定Yale-Brown强迫量表、Marks强迫恐怖量表、汉米尔顿焦虑量表、副反应评定量表,并检测体型指数、血糖、血脂变化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6周末Yale-Brown强迫量表、Marks恐怖强迫量表、汉米尔顿焦虑量表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6周末体型指数比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合用小剂量奥氮平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疗效明确,但须注意体重变化。
2007年11期 429-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耿黄宁;袁勇贵;
目的:比较达体朗与国产氟西汀片的抗抑郁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将60例符合CCMD-3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达体朗组(30例)和氟西汀组(30例)。疗程6周,在0、1、2、4、6周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并评定疗效、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达体朗从疗后第2周HAMD评分才开始显著下降,而氟西汀从疗后第1周HAMD评分就开始显著下降了;但治疗6周后,达体朗的有效率(90.0%)和显效率(73.3%)与国产氟西汀片剂接近(分别为90.0%和80.0%)。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达体朗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少。
2007年11期 431+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袁平;欧阳杏娟;徐永红;尹继;熊杰;汪陶;
目的:评价阿立哌唑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9~16岁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用阿立哌唑治疗8周。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以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疗效较好,不良反应主要有轻度的静坐不能和失眠,其他不良反应少见。结论:阿立哌唑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使用。
2007年11期 43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邹建华;卓越;李晓莉;白丽娟;
目的:探讨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氟哌啶醇进行比较。方法:72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奎硫平和氟哌啶醇治疗8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疗效评定,以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8周末奎硫平组有效率94.5%,氟哌啶醇组为91.7%,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奎硫平组认知症状评分显著低于氟哌啶醇组(P<0.05);奎硫平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89%,氟哌啶醇组为7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总体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认知症状改善优于氟哌啶醇,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氟哌啶醇。
2007年11期 434-435+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学军;黄敏;龚梅恩;刘军;汤姿英;
目的:观察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应用该药治疗各种抑郁性障碍46例,疗程8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的病情严重程度(CGI-S1)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文拉法辛总有效率为91.6%,临床痊愈率为48.6%。不良反应轻微。无一例因药物反应导致治疗中断。结论: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做为一线抗抑郁药使用。
2007年11期 436-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艳;赵峥;郭田荣;
目的:了解氟伏沙明治疗儿童少年强迫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CCMD-3作为诊断标准,将在我院诊断明确的8~16岁的60例儿童少年强迫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氟伏沙明和氯丙咪嗪治疗,共观察8周,采用Y?BOCS和TESS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氟伏沙明治疗儿童少年强迫症的总有效率为90%,氯丙咪嗪治疗儿童少年强迫症的总显效率为86.7%,两者无显著性差异;氟伏沙明不良反应发生率33.3%,氯丙咪嗪不良反应发生率7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且氟伏沙明的不良反应较轻。结论:氟伏沙明对儿童少年强迫症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2007年11期 438+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于丽明;王勇;陈炯;金卫东;
目的:比较两个不同的生产厂家的西酞普兰的疗效与不良时间的差异。方法:80例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喜普妙和喜太乐,治疗观察8周。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显著改善(P<0.01),组间比较均无差异,仅B组第2周末睡眠比A组好,差异有显著性(t=4.23,P<0.01)。不良反应两组相似。结论:两种西酞普兰疗效与不良反应相似,差异没有显著性。
2007年11期 439-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文华;胡雪峰;王兆琴;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取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观察6个月,以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疗效。结果:两组BPRS有明显差异。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有一定疗效。
2007年11期 441+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忠;谭文钟;宋静波;尹建兵;
目的:评价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门诊和住院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万拉法新和帕罗西汀治疗,治疗6周。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用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SER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时万拉法新组和帕罗西汀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0.6%和74.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万拉法新组的痊愈率达到51.6%,和帕罗西汀组25.8%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万拉法新组的起效要比帕罗西汀组要快。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万拉法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起效较快。
2007年11期 442-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胡雄;王玉玲;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48例门诊抑郁症患者进行社会支持和生活事件量表评定,并与正常人群对照。结果:患者组的生活事件紧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社会支持总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社会支持总分,支持利用度分别与生活事件紧张总值呈负相关。结论: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的发生可能存在直接的关系,且抑郁症的社会支持利用度低于正常人群。
2007年11期 44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景崴;陈玉辉;王坤明;
目的:奥氮平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67例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疗程为8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以精神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PANSS、CG I评分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比较PANSS、CG 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奥氮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奥氮平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有效率分别为85.3%,80.9%,奥氮平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和内分泌改变较利培酮少,更适用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2007年11期 445-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钟天平;冯梅珍;黎宏;廖利江;谢玲银;
目的:探讨米氮平治疗老年惊恐障碍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老年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成米氮平治疗组30例及帕罗西汀对照组24例,两组年龄、病程、HAMA评分、HAMD评分、CGI-S无显著性差异。在原治疗躯体疾病药物不变的情况下,米氮平治疗组服用米氮平15~45 mg/日,帕罗西汀对照组服用帕罗西汀10~30 mg/日。结果:54例患者惊恐发作时临床表现:心血管症状(心慌、胸闷、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晕、昏厥等)37例次(68.5%),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窒息感等)21例次(38.9%),消化系统症状(恶心、腹胀、腹泻、饥饿感、食欲不振等)11例次(20.4%),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手抖、面部潮红、出汗、四肢麻木、怕冷等)42例次(77.8%);运动系症状(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等)41例次(75.9%),精神症状(阵发性濒死感、害怕失控、发疯、紧张恐惧等)34例次(63.0%);睡眠障碍(入睡困难、觉醒时间延长、多梦、早醒等)48例次(88.9%)。治疗组和帕罗西汀对照组在治疗的第2周末、第4周末和第8周末Hamilton焦虑量表评分和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较入组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两组之间在各个治疗时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的第4周末和第8周末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评分较入组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两组之间在各个治疗时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米氮平治疗老年惊恐障碍疗效肯定,与帕罗西汀疗效相当。
2007年11期 447-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常学润;张霞;卢怀云;王雷;
目的:探讨酒依赖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收集戒酒的住院患者80例与80例不饮酒的健康人作对照,对两者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检测。并对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酒依赖患者全血低切黏度显著增高(P<0.01);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刚性指数减小(P<0.05);胆固醇(CH)和甘油三脂(TG)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结论:酒依赖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异常,血液呈现高粘滞现象。
2007年11期 449+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梅安昌;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方法:在入院3天内对临床拟诊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病人进行脑电图、头颅CT、脑脊液、脑彩超等检查。对临床拟诊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病人采取抗病毒、免疫疗法、支持、对症治疗。结果:脑电图检查阳性率为96.1%,脑脊液检查阳性率为60.8%,CT检查阳性率为35.3%;脑彩超检查阳性率为33.4%。脑电图检查较脑脊液检查、CT检查、脑彩超检查阳性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组治愈率为84.3%。结论:脑电图检查阳性率高、且经济方便,可作为急性病毒性脑炎首选检查方法。对早期临床拟诊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病人采取抗病毒、免疫疗法、支持、对症治疗,治愈率高。
2007年11期 450-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小军;
目的:了解我院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情况、合理用药水平及用药趋势。为临床医生更合理地使用精神药物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自制调查表,统计我院2004、2005年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名、用法用量、用药频率等情况。结果:2004、2005年两年中,舒必利、氯氮平是我院治疗精神分裂症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利培酮的使用频率从9.37%上升到16.07%。两年中联合用药比例均超过50%。结论:联合用药比例过高;利培酮因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且更容易控制而受到重视。
2007年11期 452+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雪琴;田峰;刘洪光;时君;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呼吸道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抗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合并呼吸道医院感染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咽拭子标本共56例,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鉴定。结果:56例咽拭子标本培养分离出病原菌59株,革兰阴性菌(G-)33株占55.9%,革兰阳性菌(G+)26株占44.1%。克雷伯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居前5位,分别占35.6%、27.1%、13.6%、8.5%、5.1%。G+球菌(除部分肠球菌外)对万古霉素耐药100%敏感,G-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保持较高敏感率,对其它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建议结合精神疾病特殊病理生理改变及专科管理特点,加强监测,合理用药,提高呼吸道医院感染的控制水平。
2007年11期 453-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瑞霞;宋惠芬;辛刚;
目的:探讨利培酮(维思通)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长期疗效、安全性、依从性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副反应量表(TE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46例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利培酮维持治疗期间,BPRS持续下降,疗效好,不良反应小,不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结论: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远期疗效好,安全性高,依从性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7年11期 45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梁春莲;朱水宁;李映素;
目的:调查精神疾病患者伴发院内感染肺炎的易感因素。方法:对院内感染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精神疾病诊断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院内感染诊断标准采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及新法规高级培训班相关文件会编(1)的诊断标准。排除伴有其它躯体疾病患者,共18例,自制调查表,调查其一般情况及用药等情况。结果:院内感染肺炎患者以右肺感染多见,吸烟、服用氯氮平、入院第1~2个月易感。结论:院内感染肺炎可能是综合因素影响,服用氯氮平者应重点防范。
2007年11期 456-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宝琴;
目的:评价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分别用文拉法辛与阿米替林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文拉法辛抗抑郁作用与阿米替林相当,两种药物疗效均在90(以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文拉法辛不良反应明显较阿米替林少,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文拉法辛起效快,不良反应小,是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
2007年11期 458+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祖金;王勇;林跃泉;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家属情感表达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方法:对158例首次发作且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采用坎伯威尔家庭问卷中文版(CFI-CV)进行调查,根据CFI-CV评分,将被调查对象分为高情感表达组和低情感表达组,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2年随访,以比较两组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结果:样本中高情感表达家属为50.17%、低情感表达家属为48.83%;且对两组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进行比较,分别为入组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1年内有显著性差异(P<0.05)、2年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家属的情感表达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极高的相关性,有必要对高情感表达家属进行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以利于促进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而预防和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复发率。
2007年11期 459-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赵勇;杨文;苏全武;鲁小波;胡巍;
目的:了解本院精神科会诊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年间精神科会诊的263例临床资料。结果:会诊病例中,男105例、女158例,在<19、20~39、40~59、≥60岁各年龄段中,会诊率(%)分别0.21、0.28、0.33、和0.18;紧急会诊57例,普通会诊206例,会诊总数305次,会诊率0.39%;会诊科室占62.5%,神经外科59例次,消化内科53例次、心血管内科48例次、中医科34例次、神经内科24例次、内分泌科18例次、儿科15例次、其他27例次;会诊原因,无明确器质性基础的躯体症状而疑有精神疾病者125例,有明确躯体疾病并出现精神障碍者92例,原有精神疾病又患躯体疾病者46例;会诊诊断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09例、神经症89例、精神分裂症31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2例、应激障碍18例、其他精神障碍12例;会诊后转科治疗者86例、不同意转科者38例,未转科医嘱中,使用中小剂量抗精神病药71例、抗抑郁剂42例、抗焦虑剂59例、患者拒绝会诊意见5例,医嘱执行率为84.9%,治疗总有效率为80.3%。结论:本院须尽快弥补各科重视精神卫生的程度不一、大多临床医生缺乏识别精神症状的能力和科间协作力度不够等不足。
2007年11期 461+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唐春光;王任昌;殷勤;宁志军;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氯氮平联合碳酸锂治疗躁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60例躁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使用碳酸锂的基础上分别合并喹硫平或氯氮平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用BRMS评定疗效,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喹硫平组与氯氮平组治疗躁狂症状均有显著性改善,有效率分别是93.3%和90%,疗效相当。药物不良反应喹硫平组显著少于氯氮平组。结论:喹硫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安全有效,依从性好。
2007年11期 462-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东;刘殿国;赵洪宇;
目的:比较利培酮合并无抽搐电休克与利培酮合并氯硝西泮治疗伴有兴奋攻击性行为的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0例伴有兴奋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成两组,A组为利培酮合并MECT,B组为利培酮合并氯硝西泮,分别在2、4、6、8周末,进行PANSS评定。并在第8周末评定疗效,并用副作用量表(TESS)和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PANSS量表的兴奋攻击因子评分A组在治疗的第2周末,B组在治疗的第6周末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结束时利培酮合并MECT组总体疗效明显高于利培酮合并氯硝西泮组,A、B两组间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利培酮合并MECT能快速有效地控制分裂症的兴奋症状。
2007年11期 464+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扬耀华;温国斌;武宁强;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APD使用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式表格逐一登记,按一般方法统计。结果:单一用药为37.83%,两药以上合用为62.17%,传统APD氯氮平为众药之首,占55.92%,新型APD为30.04%。结论:单一用药远低于国内其他精神病院的71%,新型APD所占比例也远低于发达国家。临床医生选择氯氮平时,对选用原则和躯体情况缺乏足够认识。
2007年11期 46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李正华;袁勇贵;
目的:探讨启维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以启维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各30例作对照研究,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氯丙嗪组有效率83.3%,显效率53.3%;启维组有效率90.0%,显效率76.7%,启维组显效率显著较高(P<0.05)。启维组无明显锥外系反应。结论:两种药对治疗精神分裂症均有确切疗效,启维对症状的改善可能更好。
2007年11期 467+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宝兰;孙福刚;
目的:了解镇静催眠药在精神科门诊的使用情况。方法:对精神科门诊服用镇静催眠药589例患者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在性别、年龄、病种、病程、所服药物种类,依赖性等方面的临床分布特点。结果:服用镇静催眠药患者589例,占全年门诊总数1997例的29.49%;女性360例(61.12%),男性229例(38.88%);年龄以40~69岁者居多392例(66.55%);病种以原发性失眠症最多,其次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分别为:157例(26.66%)、138例(23.43%)、131例(22.24%);病程最短的2个月,最长的41年;所服药物均为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各种安定药物均有不同程度依赖性,药物依赖者共计174例(29.54%);依赖者服药时间至少连续2年以上。结论:精神科门诊镇静催眠药物使用十分普遍,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易形成药物依赖。应加强认知行为治疗或给予依赖性小的非苯二氮类药物。
2007年11期 468-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雄根;陈华蓉;李涌泉;张欣洲;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肾性高血压和蛋白尿的疗效。方法:65例伴高血压和蛋白尿的慢性肾病患者口服缬沙坦80~160mg/d,治疗8周,治疗前后观察血压变化、24小时蛋白尿定量、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结果:缬沙坦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24小时蛋白尿明显减少,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无变化。结论:缬沙坦能明显降低慢性肾病患者的高血压和蛋白尿。
2007年11期 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叶庆红;陈志斌;唐锴;
目的:评价阿立哌唑治疗老年期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用阿立哌唑治疗老年期难治性精神分裂症60例,疗程16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结果: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理分在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有效率为60%,显效率为33.33%,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阿立哌唑对老年期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服用方便。
2007年11期 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霍文慧;马雁冰;李桂枝;
目的:探讨利培酮治疗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诊断标准的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利培酮与奋乃静治疗8周,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利培酮组不良反应较奋乃静组少。结论:利培酮治疗儿童少年精神分裂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2007年11期 472-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宝岐;2007年11期 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胡水亭;张风伟;田保献;
目的:探索阿立哌唑与奋乃静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55例服用阿立哌唑、55例服用奋乃静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选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进行评定,对出院随访一年后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统计学处理后比较。结果:阿立哌唑组社会功能优于奋乃静组,而经济条件差、社会活动参与少、与他人关系紧张及PANSS分高的患者社会功能较差。结论:应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社会功能的改善明显好于用奋乃静者。
2007年11期 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钟永红;陈桂兰;许红雁;刘联琦;夏玉英;肖庆嫦;
目的:探讨韶关地区部分孕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人格问卷调查、抑郁自评量表、汉姆顿抑郁量表对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第一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三所医院680例孕产妇进行产后抑郁症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韶关市孕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2.5%(85/680);性格、职业、经济状况、新生儿性别、家庭关系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结论:韶关地区产后抑郁症发病率较高,一些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能诱发其产生;加强孕产妇围产期心理保健及分娩知识的宣传教育,为产妇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是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重要措施。
2007年11期 475-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晓东;李宁;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强迫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6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平分为西酞普兰组及氯米帕明组。疗程8周。采用Yale-Brown强迫症量表(Y-BOC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西酞普兰组显效率为57%,有效率为83%;氯米帕明组显效率为61%,有效率为87%,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较氯米帕明组少且轻微。结论:西酞普兰治疗强迫症疗效与氯米帕明相当,且安全性更高,依从性更好。
2007年11期 47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辛刚;张瑞霞;宋惠芬;赵明歧;陈志敏;裴静云;
目的:比较文拉法辛与多塞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7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文拉法辛与多塞平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文拉法辛组显效率77.8%,多塞平组72.2%,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与多塞平疗效相当,但起效更快,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结论:文拉法辛是一种安全有效、快速起效的抗抑郁剂。
2007年11期 479-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丁丽君;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185例复发再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组,62例与研究组同期住院而未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治疗干预及应激事件等因素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年龄、家庭经济、家族史、起病形式、病程、治疗依从性、社会支持、应激事件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对年龄小、有阳性家族史、慢性起病、家庭贫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更多预防复发关注,以及加强出院后健康教育与家庭干预,保证药物维持治疗及正确应对生活事件非常重要。
2007年11期 481-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宁艳玲;韩鹏;申连城;
目的:探讨分裂症患者的性别、年龄与药物有效剂量之间关系。方法:对1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性别、年龄进行分组,根据病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研究。结果:男性剂量高于女性剂量,男病人25岁以下年龄组有效剂量最大,女性则是46~55岁组剂量最高,而55岁以上男女病人有效剂量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结论:药物有效剂量可能与激素及躯体机能状况有关。
2007年11期 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