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俊英;葛辉玉;苗立英;王金锐;孟繁坤;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不同G、S分期与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根据肝穿刺活检结果将348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无肝纤维化(S0)~肝硬化(S4)5期,按炎症分级为G1~G44级。比较慢肝患者不同G/S分期之间门、脾静脉血流的差异。结果:不同G分期之间Drpv、RPVFV差异有显著性,且随分期增高值明显增大。不同S分期之间Dpv、Drpv、Dspv、VsSPV、VmSPV差异有显著性。S1~3分期内Dpv、Drpv随S分期增高而增宽;S1~4分期内Dspv随S分期增高而增宽;S0~4分期内VsSPV、VmSPV随S分期增高而降低。慢肝不同程度之间Drpv、Dspv、RPVFV差异有显著性,且随慢肝程度越重数值越大。VsPV与VsRPV、VsLPV、VsSPV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96、0.377、0.442。PVFV与RPVFV、LPVFV、SPVFV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82、0.334、0.370。结论: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慢性肝炎不同G、S分期相关。动态测定门、脾静脉速度及血流量可以反映慢肝患者肝纤维化的程度。
2007年16期 606-608+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盛凯;付桂玲;盛伟;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GCV)联合苦参素对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疗效。方法:比较48例婴儿CMV肝炎用更昔洛韦联合苦参素治疗前后肝功能、肝脾大小变化以及CMV检测指标的转阴率。结果:肝功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肝脾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差异显著(P<0.05)。血CMV-IgM、PCR-CMV-DNA转阴率分别为89.6%,80%。结论:更昔洛韦、苦参素注射液联合治疗CMV肝炎有较好疗效。
2007年16期 609-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范菊娣;龙庆德;罗喜荣;杨军;
目的:研究三台红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用波谱学方法确定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2,5-二甲氧基苯醌(Ⅰ),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Ⅱ),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Ⅲ)。结论:3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2007年16期 611+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新华;任慕兰;丁昌平;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与对照组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基因密码子1057甘氨酸/天冬氨酸(1057Gly/Asp)多态性的不同。方法:应用PCR酶切方法(PCR-RFLP)检测60例PCOS患者和30例对照的IRS-2基因密码子1057G/A的等位基因分布及基因频率。结果:IRS-2基因型分布及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间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1-IR)、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刺激素(LH/FSH)、游离睾酮(T)的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IRS-2基因1057G/A多态性在PCOS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可能是PCOS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IR)的机制之一,也可能是PCOS的易感基因。
2007年16期 612-61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改;曹青山;王金绳;柴青峰;高建彬;张斌;来中海;尚好珍;
目的:探讨夹层杯集菌离心涂片法(夹层杯法)检测痰抗酸杆菌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夹层杯法使痰液充分液化,利于抗酸杆菌充分集中沉淀于特制的夹层杯底部的菌膜上,从而提高检出率。结果:该方法检测抗酸杆菌的阳性率为31.6%,分别明显高于本研究所传统涂片法的15.9%,培养法的11.9%,分别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意义(P<0.005)。结论:该方法简单、省时、阳性率高,并且便于进行质量控制,可能是一种具有推广价值的检测方法。
2007年16期 614+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中丽;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同期入院UA患者5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血塞通注射液与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心电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UA安全、有效。
2007年16期 615+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志芳;
静脉内注射溶栓治疗简便易行,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可使闭塞血管再通,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从而减轻和防止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本文对15例心肌梗死常规溶栓无明显疗效者,再次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监测,对防止梗死面积扩大、减少并发症等都取得满意疗效。
2007年16期 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孔凡瑚;2007年16期 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翠香;冯仲红;
目的:探讨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盐酸丁咯地尔治疗VBI 68例,与普通治疗对照组对比,评定治疗前后两组症状、体征及TCD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盐酸丁咯地尔治疗VBI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2007年16期 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婧;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糖与其梗死灶最大直径、神经功能损伤、临床疗效、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系。方法:60例糖尿病并脑梗死与60例非糖尿病脑梗死进行比较,大灶梗死亚组与小灶梗死亚组比较。结果:糖尿病并脑梗死时多为主干支大灶性梗死,且神经功能损伤重,临床疗效差,并发症和病死率高。脑梗死面积、并发症和病死率均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糖水平升高可加重脑梗死损害,积极控制血糖对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有益。
2007年16期 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伟;邵锋;王起印;
目的:对糖尿病足部溃疡总结出一套积极外科治疗的诊疗常规。方法:对33例wanger分类为1~3级糖尿病足部溃疡病例的治疗过程及对其血糖控制的不同程度对溃疡的愈合时间的影响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正规胰岛素用药同时,在早期积极正规外科治疗下,血糖控制在≤7.8mmol/L的22例和>7.8mmol/L的11例病例,溃疡均能在满意的时间内得到愈合。结论: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早期积极的外科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即使血糖浓度控制不理想,也不影响外科治疗的时机和治疗效果。
2007年16期 620-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建新;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眩晕症状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颈内动脉系统TIA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VB-TIA)进行对比。结果:VB-TIA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3.3倍,占总发病率76.9%;52例TIA并眩晕症状40例,占76.9%;VB-TIA并眩晕92.5%。结论:TIA患者眩晕的发生率高,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均为TIA的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多为腔隙性梗死。脑动脉硬化、颈椎病最终导致长期脑血流低灌注,即慢性脑供血不足,颈椎病与TIA患者的眩晕关系密切。
2007年16期 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褚岩;姜萍萍;刘影超;韩雪飞;田壮;2007年16期 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玉莲;裴春英;2007年16期 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卞成磊;孙笃玲;郑美玲;王夕花;仲伟玲;2007年16期 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徐瑞琴;崔嵩;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18例患者使用ATRA+As2O3诱导缓解,再用常规化疗,6-MP、ATRA、As2O3巩固治疗。观察持续缓解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8例患者完全缓解率(CR)88.9%,12例长期存活。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ATRA治疗APL患者,疗效良好。
2007年16期 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慧玲;2007年16期 627+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相朝;黄凤香;2007年16期 628+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敏;2007年16期 629+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莉;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8例疑有宫颈病变的患者,在阴道镜引导下行活检,将两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阴道镜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敏感性91.0%,特导性83.8%。结论:阴道镜是很有价值的筛查手段,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宫颈活检,减少宫颈组织的创伤及感染的发生率。
2007年16期 630+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玉乾;李亚莉;
目的:探讨乳头血性溢液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乳头血性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诊断为乳管内乳头状瘤伴导管扩张52.5%,乳腺癌22.5%,导管扩张及乳腺增生25%。结论: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仅次于乳腺肿块,手术是治疗乳头血性溢液的首选方法,病变定位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2007年16期 631+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恩翠;赵和云;陈国丽;
目的:探讨宫血宁预防宫内放置节育环(IUD)后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400例上环的育龄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上环术后即服宫血宁胶囊2粒/次,3次/d,连服7d。且在随后的3个月里,每月经期再服7d。对照组不服药。结果:观察组月经多、经期延长、经期间点滴出血病人(占16%)明显减少,与对照组(占82%)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血清铁下降明显,且逐月下降(P<0.05),观察组血清铁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宫血宁胶囊预防放置IUD后致子宫出血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是预防该症的理想药物。
2007年16期 632+671+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艳芳;孟小伟;刘玉玲;
目的:观察Vitapex糊剂充填治疗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8颗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患牙用双氧水冲洗后进行一次法根管充填。结果:术后一周复查无自觉症状,窦道消失54颗,占93.1%;6个月复查成功51颗,成功率为87.9%。结论:Vitapex糊剂一次法根管治疗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切实可行,可以缩短疗程,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2007年16期 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常丽艳;陈世琢;池大存;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与森田疗法合用治疗性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11例患者均采用认知疗法与森田疗法合用治疗,疗程1~5个月。结果:治愈8例,3例偶有波动。结论:认知疗法与森田疗法的有机结合治疗性功能障碍,取得理想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2007年16期 634+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范悦斌;于风清;杨雪;张国臣;左进涛;
目的:比较奥氮平与维思通治疗脑血管病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采用BPRS及TESS评定,观察4周。结果:奥氮平有效率为90%,维思通有效率88.2%,两者无显著差异,但奥氮平镇静作用强,维思通EPS多。结论:奥氮平与维思通的疗效相当,奥氮平镇静作用强,维思通EPS多。
2007年16期 635+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华钦;
目的:探讨红细胞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海洛因依赖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和血液流变仪测定吸毒组及正常对照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和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高切变形能力、红细胞低切变形能力数值。结果:吸毒组RBC、HCT、ESR和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高切变形能力、红细胞低切变形能力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Hb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红细胞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增高对吸毒患者的临床诊断、抗血液流变学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07年16期 636+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晓桦;
目的:了解吸食海洛因、海洛因依赖对男女性功能和性心理的影响。方法:对符合CCMD-3标准,诊断为海洛因依赖且吸毒时间超过一年以上的45例患者,进行吸毒前后性功能对比调查。结果:45例患者中,42例在吸毒一年以后均出现性心理和性功能障碍(占95%),且尤以静脉注射为甚。吸毒与性功能障碍呈正相关,吸毒剂量越大性功能障碍越明显。吸毒剂量达每日2g以上的,均出现性功能障碍,2例女性吸毒6年不仅表现性欲消失,且已停经2年。结论:吸食海洛因对性功能有明显影响。
2007年16期 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春湖;鲁丽娅;
目的:评价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23例符合CCMD-Ⅲ中躁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丙戊酸钠治疗4~6周的研究,其剂量为0.4~1.4g/d。分别以BRMS、CGI评定疗效和疗效指数,以TESS评定副反应,以TESS总评B项分评定痛苦程度和耐受性。结果:丙戊酸钠总有效率64%,显效率56%;副反应发生率32%(有3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退出);平均疗效指数(1.12±0.38);总评B项分接近2分(呈中度痛苦)。结论:丙戊酸钠治疗躁狂症不失为一种有效药物,但临床实用性不甚满意,不宜作为首选药物。
2007年16期 638-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