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康医学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HEALTH

述评

讲座

论著

  • 原发高血压患者脉压对血管内皮功能和大动脉缓冲功能的影响

    杜大勇;刘文红;李运田;王宏宇;

    目的:探讨原发高血压(EH)患者在不同动态脉压(PP)水平大动脉缓冲功能、内皮功能损害程度。方法:选择394例EH患者将所有病例按动态脉压PP值分成三组,应用自动PWV测定仪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C-RP-WV)评价大动脉缓冲功能;应用高分辨率血管外超声分别通过对肱动脉进行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和硝酸甘油依赖性的血管扩张测定来评价内皮功能。结果: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随动态脉压升高而升高,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C-RPW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FPWV与白昼脉压(r=0.294,P<0.001)、夜间脉压(r=0.257,P<0.001)及平均脉压(r=0.289,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C-RPWV与脉压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在3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并随PP增大,FMD逐渐减小。非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NGT-MD)在3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FMD与白昼脉压(r=-0.704,P<0.01)、夜间脉压(r=-0.615,P<0.01)及平均脉压(r=-0.641,P<0.01)呈显著性负相关。NGT-MD与脉压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动态脉压增大与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大动脉缓冲能力降低关系密切。

    2007年21期 931-933+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敏C-反应蛋白可以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长期预后

    侯晓霞;王吉云;胡大一;

    目的:评价hs-CRP及其联合血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46名。分别根据基线水平的hs-CRP和TC/HDL-c的三分位数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观察不同危险组患者的长期心血管事件(死亡、再发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因严重心绞痛而再次入院)发生情况。结果:完成随访241例,其中120例发生心血管事件。随着hs-CRP水平和TC/HDL-c的逐渐升高,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P值均<0.01)。对于TC/HDL-c<4.56的"低危"患者,hs-CRP可进一步分出相对高危险组。结论:hs-CRP可以独立预测ACS患者长期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也可以增强传统血脂对ACS患者的危险分层作用。

    2007年21期 934-936+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同型半胱氨酸在中年人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

    李艳华;张丽莉;郑红;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中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04年5月~2006年4月心内科住院中年人221人分为三组:1组(急性心肌梗死);2组(冠状动脉粥样化性心脏病且非急性心肌梗死);3组(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间两两组间性别、年龄、2型糖尿病及肾功能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两两组间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几何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2组>3组。结论:抚顺地区中年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是很常见的,这可能与地理因素及生活方式有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年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密切相关。

    2007年21期 937-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中枢传导时间的研究

    孙丽君;贺娟;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cortical latency(CL)和中枢传导时间central conductiontime(CCT)。方法:健康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①实验组(PD模型组)28只,②对照组(生理盐水组)12只,选取右侧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与中脑腹侧背盖(ventra tegmental area,VTA)为手术靶点,实验组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制模前、制模后1周、3周分别行双下肢CL、CCT检查。结果统计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术后1周,左下肢CL、CCT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自身左右侧TMS-MEP比较,左下肢CL、CCT较右下肢降低(p<0.05);制模前、术后1周、术后3周实验组大鼠左下肢CL、CCT进行性降低(P<0.01);实验组大鼠右下肢及对照组大鼠左侧及右侧下肢CL、CCT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D模型大鼠损毁侧皮层兴奋性增加,PD模型大鼠病情越重、病程越长,CL、CCT缩短越明显。

    2007年21期 940-942+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颅脑损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的临床诊治

    王炜;李华;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本组24例符合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其中治愈21例,死亡3例;32例符合脑性盐耗综合征,治愈21例,死亡9例。结论: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与脑性盐耗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措施不同,对其进行正确诊治能降低颅脑损伤病人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2007年21期 94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维拉帕米治疗老年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48例疗效观察

    林瑞芳;胡凤梅;孙岚英;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维拉帕米治疗老年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8例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按个体化用药原则,静脉应用维拉帕米。结果:维拉帕米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总有效率94%。结论:掌握好个体化用药原则,维拉帕米可安全有效地治疗老年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

    2007年21期 946+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鼠脊髓内水通道蛋白-4(AQP-4)分布规律的研究

    王威;孙丽君;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脊髓水通道蛋白-4(AQP-4)的分布规律,探讨脊髓内水转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AQP-4在大鼠脊髓内的表达,图象分析系统测定阳性区域的平均吸光度,对不同区域的AQP-4表达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软脊膜、中央管周围、灰质血管周围AQP-4表达较中央灰质、白质有显著增多;中央灰质AQP-4表达较白质显著增多,软脊膜、中央管、灰质血管周围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大鼠脊髓内AQP-4呈极性分布,主要集中在与水转运关系密切的部位,是脊髓内水转运重要的的分子生物学解剖基础。

    2007年21期 947-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早期干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临床观察

    单红阁;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诊断为中、重度HIE足月儿39例随机分为干预组(20例)及对照组(19例);干预组接受早期干预。并在3、6、9、12、18、24月龄时进行运动发育和智力测定。结果:干预组平均智力发育指数(MD I)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平均运动发育指数(PDI)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干预组脑瘫、智能发育迟滞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HIE患儿进行早期干预可改善其智力及运动发育,显著减少脑瘫、智能发育迟滞等后遗症的发生。

    2007年21期 950-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脑出血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脑出血手术时机探讨

    伍炯星;聂亚雄;谢明;何周文;

    目的:探讨脑出血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的手术时机。方法:195例脑出血患者按手术时期分超早期组和早期组及延迟手术组,其中超早期组80例,早期组63例,延迟手术组52例,均行微创血肿碎吸术。结果:超早期手术组及早期手术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但均明显高于延迟手术组(P<0.01)。超早期手术组与早期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减少值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术后再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有手术适应证的脑出血患者,应尽可能在6 h内行超早期颅内血肿钻孔抽吸引流术。

    2007年21期 952-953+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膝关节软骨损伤的MR与关节镜对比研究

    马捷;

    目的:分析MR扫描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能力,为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对临床行膝关节镜检查的膝关节疼痛患者进行术前MR成像,对MR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处理。结果:与关节镜对照,关节软骨损伤病例中在病变部位出现与损伤软骨区相对应的软骨下骨及骨髓内片状T1WI低信号影,.T2WI呈高信号影。结论:MRI对关节软骨损伤病变的准确性与关节镜诊断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2007年21期 95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婴幼儿面部血管瘤

    孙亦军;

    目的:探索和评价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婴幼儿面部血管瘤的疗效。方法:用平阳霉素8 mg+地塞米松5 mg+2%利多卡因2 ml+生理盐水2 ml溶解后行瘤体内注射至肿胀发白为宜,注射剂量以0.2~0.3 mg/kg计算。2~3周注射1次,1个疗程3~5次。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有效率100%,治愈率和好转率是95.65%。结论: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婴幼儿面部血管瘤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2007年21期 956-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静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观察

    高寒梅;宋朝功;郭龙枝;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在心电监护下,首次剂量给予胺碘酮3 mg/kg,15 min无效再重复首次剂量。维持量为600 mg胺腆酮加入500 ml生理盐水24 h静脉滴注。结果:平均突击负荷量为(230.4±78.2)mg,开始24 h胺碘酮静脉用量平均(826.8±132.2)mg。总有效率86.0%,不良反应发生率14.0%,无心功能恶化。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并发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室性心动过速是有效且较安全的方法。

    2007年21期 958+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症脑出血微创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

    张正江;江龙腾;马爱霞;

    目的:重症脑出血微创术后气管切开病人痰培养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分析,其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应用痰培养检出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结果:重症脑出血微创术后气管切开病人下呼吸道感染41例,其中G-杆菌26例占63.4%,G+球菌15例占36.6%,其中金葡菌11例,药敏仍以敏感菌株为主,但耐药菌株有增多趋势。结论:重症脑出血微创术后气管切开病人下呼吸道感染以G-杆菌为主,G+球菌以金葡菌为主,仍以敏感菌珠为主,耐药有增多趋势。万古霉素对G+球菌,氨曲南对G-杆菌敏感性较敏感,故在培养结果未出来之前经验用药是非常重要的。

    2007年21期 959-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辛伐他汀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马作明;卢焰山;

    目的: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4例,并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液流变学进行对比观察。方法:64例患者均口服辛伐他汀20 mg,每晚睡前顿服,4周为一疗程。服药前后分别检查患者血压、血液流变学、肝功能、血脂等。结果:64例患者在经过1个月治疗后,全血比粘度明显下降(P<0.01),血浆比粘度下降(P<0.01)。劳力型心绞痛和自发型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5%、84%。结论:辛伐他汀对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善。

    2007年21期 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相关性探讨

    陈勇;

    目的:探讨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在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变化情况。方法:脑梗死患者60例,脑出血患者45例,正常对照组48例,患者在发病后72小时内抽静脉血抗凝。患者和对照组均未接受任何止血凝血药物。分析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脑出血患者和健康人,脑梗死患者和脑出血患者,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两项指标上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健康人比较MP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性脑出血组与健康人比较MP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组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组比较,PLT、MPV两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与腔隙性脑梗死组比较PLT、MPV两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体积增大是脑梗死、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2007年21期 962+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福辛普利联合坎地沙坦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张克荣;

    目的:前瞻性研究小剂量福辛普利和坎地沙坦酯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合理性。方法:180例2型糖尿病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福辛普利10 mg/d+坎地沙坦酯8 mg/d)、福辛普利组(福辛普利20 mg/d)和坎地沙坦酯组(坎地沙坦酯8 mg/d)各60例,观察期24周。治疗前后检测平均动脉压、尿白蛋排泄率、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钾。结果:3组治疗前后血压、血糖、血清钾差异无显著性,但治疗后尿白蛋白排泄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各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尿白蛋白排泄率下降最明显(P<0.05),坎地沙坦酯组与福辛普利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福辛普利和坎地沙坦酯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安全合理,其肾脏保护作用独立于降血压作用。

    2007年21期 963-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临床疗效观察

    张翠香;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1天为1个疗程,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病残程度评定治疗组治疗前后神径功能缺损评分分别是16.6+5.98和5.60+5.54,对照组分别为16.57+5.53和9.97+6.93;在生活能力改善方面治疗组分别为3.97+1.38和1.87+1.74,对照组分别为3.93+1.17和2.83+1.66,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及生活能力改善相互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并对神经功能缺损、病残程度及常规生化指标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83.3%。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可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

    2007年21期 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正常孕妇的心率变异性及室性心率失常的分析

    刘金芳;陈翠香;王桂华;

    目的:为观察正常孕妇的心率变异性(HRV)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探讨孕妇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平衡情况。方法:对89例孕妇和正常未孕妇44例进行24 h的室性心律失常(VA),对其时域、频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怀孕各组大部分时域、频域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但与妊娠周数无关;而怀孕伴VA与怀孕无VA,HRV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怀孕伴VA可能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衡有关,HRV分析对临床评价孕妇自主神经功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07年21期 966-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住院精神分裂症伴发脂肪肝临床分析

    倪花;徐维安;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脂肪肝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确诊为脂肪肝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逐一登记,了解抗精神病药、体重指数等情况。结果:在2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B超诊断为脂肪肝共44例(19.30%);50~59岁发病率最高;其中男16例,女28例,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发病因素中与肥胖、抗精神病药、性别、年龄有关。

    2007年21期 968-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1例治疗体会

    贾素芬;王威;

    目的:探讨早期术后炎性肠梗阻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总结41例炎性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结果:41例病人中治愈40例,平均住院时间(23±10.5)天。结论:手术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于腹腔污染重、创伤大的手术,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2007年21期 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产米安色林和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临床对照研究

    余志刚;刘金鹏;张新平;刘军;孟庆珠;

    目的:了解米安色林对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米安色林组(30例)和阿米替林组(30例),分别用米安色林30~90 mg/日,阿米替林75~200 mg/日,治疗观察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米安色林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起效早于阿米替林,不良反应少于阿米替林。结论:米安色林治疗抑郁症疗效好,起效快,不良反应轻,使用安全。

    2007年21期 970+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综述

医院管理

心理与健康

  • 老年期痴呆患者心理状态相关研究

    施永斌;张国川;

    目的:了解老年痴呆患者中焦虑、抑郁患病情况及其特点。方法:2006年6月-9月由我院5位具有神经内科(老年病房)及精神科丰富经验的医师对确诊为老年痴呆患者(AD、VD)的住院病人及门诊随诊病人采用一般情况表、HAMD、HAMA、MMSE、ADL、BPRS等量表进行现状调查。共收集样本100例,将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100例老年痴呆患者中有焦虑情绪的37例,抑郁情绪的32例,既有焦虑又有抑郁的28例;其中焦虑情绪中精神性焦虑因子分明显高于躯体性焦虑因子分(t=12.86,P<0.001);焦虑组与非焦虑组中ADL、BPRS量表总分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抑郁总分与年龄、学历、ADL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AD组与VD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对老年痴呆患者除了传统的益智药物延缓病情进展外,更需要心理疏导、亲人的陪伴,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始终保持在一种舒畅的心态中,提高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2007年21期 995+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认知行为治疗对轻度颅脑损伤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预防作用的临床研究

    阳前军;陈春发;陈汉波;丁凡;何仿;

    目的:对轻度颅脑损伤患有急性应激性障碍病人早期实施认知行为治疗,以观察其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效果。方法:30例病人在创伤后2周内分别接受6次认知行为治疗或支持性心理治疗。结果:认知行为治疗组治疗后PTSD发生率显著低于支持性心理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PTSD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对轻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可有效预防PTSD的发生。

    2007年21期 996-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残疾与康复

健康教育

  • 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中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金冬;郭艳红;

    目的:探索社区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方法:建立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网络组织,与街道、社区工作站紧密结合,依托社康服务中心,深入社区,走进家庭,以精神卫生三级预防为工作内涵,开设"社区心理卫生小课堂"、"家庭心理康复教育"等多形式项目服务。结果:形成了政府支持,社区动员,并以医疗卫生为主体、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支点多部门合作的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结论:领导重视是做好居民健康教育的前提,网络组织是保障,社区参与是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

    2007年21期 1000-10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护理

  • 18例韦格纳肉芽肿病的护理与观察

    韩淑红;崔晓勇;

    2007年21期 1002+10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护理进展

    范红艳;

    2007年21期 1003-10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训练

    梁绯;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将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早期康复护理,出院前对比护理前后的肌力变化,了解肌体功能康复程度。结果:偏瘫患者肌体肌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组病人在入院时与出院前肌力比较下肢活动能力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上肢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2007年21期 1005+1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探讨HIV感染孕妇分娩护理过程中职业防护的体会

    张慧珠;

    目的:探讨HIV感染孕妇分娩期护理职业防护措施。方法:使用临床资料收集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07年6月在我院产房分娩的4例HIV感染孕妇母婴护理中职业防护。结果:4例HIV感染孕妇中,3例顺产,1例剖宫产;在对这4例孕产妇产程护理及接产过程中,有1名助产士发生了HIV职业暴露。结论:HIV感染孕妇在临产、分娩及产后期的护理过程中,工作人员接触血液、羊水及阴道分泌物机会很大,职业暴露的危险性相对增加;因此,严格执行产程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措施,采取标准化预防,才能有效地避免职业暴露。

    2007年21期 1006-1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脏监测的意义及护理

    李岩;梁东良;

    2007年21期 1008-1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易忽视的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

    季云;

    2007年21期 1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病例报告

  •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3例脑囊虫病报告

    秦晓云;武文元;富春雨;张占普;

    目的:通过临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证明该试验对诊断脑囊虫病的临床价值。方法:ELISA试验是目前由免疫学发展起来的。它在不破坏酶的催化活性及免疫球蛋白的免疫活性的条件下,将酶分子标记到免疫球蛋白分子上,进行抗原或抗体的示踪、定位或定量测定。酶与抗原或抗体分子结合稳定,具有灵敏、特异、判断结果方便等优点。本院神外实验室每年约检测该项目平均150余次,结合临床症状、体征、CT、MRI等表现给予分析。结果:检测阳性结果对脑囊虫病的诊治有实用参考价值。结论:临床上应用ELISA检测的方法,特别通过3例脑囊虫病人的病历进一步证明此试验对脑囊虫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愈后判断及随访确有实用价值及临床意义。

    2007年21期 1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