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宏宇;赵红薇;郭远;芦娜;王敏;
目的:调查我国临床医务人员对于血管早期病变的认知现状。推广早期综合防治血管疾病策略。方法:2005年6月至2006年9月对参加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推广"项目学习班的临床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被调查人员所在医院常见心血管疾病种类;能最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策略;早期血管病变检测技术的具体项目;何种药物可以逆转早期血管病变;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推广是否有利于降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负担及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推广普及的前提。结果:对655份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被调查者住院医师占21.68%,主治医师占36.95%,副主任/主任医师占25.65%。被调查者所在医院最常见心血管疾病顺序分别为心绞痛55.42%,脑卒中38.17%,心肌梗死28.70%,心力衰竭28.24%,高血压28.24%;关于血管病变早期检测57.40%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动脉内皮功能测定,认为通过血管造影者占46.72%,认为通过脉搏波速度(PWV)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者分别占40.61%和31.76%;分别有76.49%和53.89%的被调查人群认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I)和他汀类药物能够逆转早期血管病变;96.79%的被调查者认为推广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有利于降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总体负担;78.47%的被调查者认为用于推广的早期血管病变检测技术应该是操作方便和无创伤。结论:约半数被调查医务人员对早期无创血管病变检测方法不熟悉,无创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仍需进一步推广。
2008年09期 859-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彭瑞;
目的:评价咪唑安定对丙泊酚靶控输注时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ASAI-II级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A组为单纯丙泊酚组,B组为咪唑安定0.04 mg/kg+丙泊酚组,C组为咪唑安定0.06 mg/kg+丙泊酚组。A组直接靶控输注丙泊酚,B组和C组分别输注咪唑安定0.04 mg/kg或0.06 mg/kg,8 min后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为1、2、3、4、5 ug/ml时BIS值和OAA/S评分,并记录OAA/S评分达到4、3、2、1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深度和BIS值。结果:①随丙泊酚浓度升高3组患者BIS值和OAA/S评分逐渐下降。②相同丙泊酚浓度时BIS值和OAA/S评分随咪唑安定剂量增加呈降低趋势。③B、C二组患者OAA/S评分达到3、2、1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均显著降低于A组。达到相同OAA/S评分C组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显著低于B组。结论:预先给予咪唑安定能显著降低丙泊酚靶控浓度以达到需要的镇静深度。随咪唑安定剂量加大,降低作用越明显。
2008年09期 862-863+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棉荣;姚晓华;范芬英;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56例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者均有诱因,最常见的诱因是降糖药使用不当。临床上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占12.5%(7/56),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者占87.5%(49/56)。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生与机体反应、不合理用药及降糖药不正常排泄有关。
2008年09期 864-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焕勋;古庆利;游伟文;杜新;卓家才;
目的:观察足叶乙甙(VP16)联合CAG方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Ara-C+阿柔比星(ACLA)]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患者进行VP16联合CAG方案诱导缓解治疗。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临床表现、血常规、血生化和骨髓细胞学检查指标。结果:15例患者接受本方案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32岁(18~52岁)。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2例,未缓解(NR)4例。CR率60%,总反应率(CR+PR)73.3%。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次为感染,以肺部感染最常见(发生率为33.3%)。结论:VP16联合CAG方案诱导治疗难治性AML是有效且安全的。
2008年09期 866-867+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袁凤娟;
目的:观察动态脑电图检测对癫痫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5例临床诊断有发作性疾病的患者作常规脑电图和动态脑电图对比研究。结果:癫痫组125例中常规脑电图异常47例(32.8%),检测异常96例(76.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性(P<0.01)。非癫痫组50例中常规脑电图异常9例(18%),检测异常22例(4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痫样放电:癫痫组常规脑电图检测17例(13.6%),检测为61例(48.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癫痫组常规脑电图检出6例(12%),检测为16(3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检测对癫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显著优于常规脑电图。
2008年09期 868-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磊;郑遵成;刘超;魏树刚;张坤;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lfactory esheating cells OECs)移植部位与剂量治疗陈旧性脊髓损伤疗效的影响。方法:应用我院实验室由人胚胎的颅脑嗅球提取、纯化,培养1~2周的OECs,常规脊椎后入路切开硬脊膜借助手术显微镜将50 ul OECs悬液单点移植于受损脊髓上段与正常脊髓交界处(共30例A组)。用同样方法将50 ul×2(最多可达50 ul×4)OECs分多点移植于损伤脊髓上下端,即损伤脊髓与正常脊髓的交界靠近正常一侧(共30例B组)。结果:在我院自愿接受OECs移植的106例陈旧性脊髓损伤患者在术后2~4周内均应用美国脊柱脊髓损伤学会(ASIA)标准进行评价。患者在感觉、运动、大小便及植物神经功能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B组病人较A组病人恢复更为明显。结论:手术将50 ul×2(最多可达50 ul×4)OECs分多点移植于损伤脊髓上下端优于将50 ul OECs单点移植于损伤脊髓上端的治疗方法。
2008年09期 870-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林桂永;阮威君;
目的: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研究发现,既往关于冠心病痰瘀证实质的研究多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角度论及,而少有从免疫炎症角度论述。本研究试图针对ACS痰瘀证研究的空白,从免疫炎症的角度出发,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痰瘀证的实质,并分析了炎症因子与血脂分组间的相关性。方法:将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分为痰瘀证组(55例)及非痰瘀证组(35例),另设健康对照组70例。分别检测CRP、FIB、IL-6、TNF-α及D-二聚体在痰瘀证及非痰瘀证组中的数值,分析急性冠脉综合症痰瘀证与炎症相关因子的关系。检测痰瘀证组、非痰瘀证组间TC、TG及LDL-C的数值变化。结果:急性冠脉综合症痰瘀证组CRP、TNF-α及D-二聚体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P<0.05、P<0.05、P<0.01),痰瘀证组FIB、IL-6虽高于非痰瘀证组,但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ACS痰瘀证组TC数值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P=0.025),其余TG及LDL-C在两组间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本研究显示CRP、TNF-α及D-二聚体等炎症因子介导的免疫炎症活动与ACS痰瘀证的形成密切相关,可能是ACS痰瘀证形成的始动因素;而高血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痰瘀证形成的物质基础;CRP、TNF-α、D-二聚体等免疫、炎症因子有可能成为ACS痰瘀证划分的客观指标。
2008年09期 872-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陈仁云;罗汝琴;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18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估。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1.2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受损情况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有关。结论: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间存在正相关性,与日常生活能力呈负相关。
2008年09期 87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琪;张丽;任永;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有围产期窒息史患儿的CT和MRI表现及追踪其复查CT和MRI的表现。结果:38例中,初诊头部CT和MRI均有不同程度HIE征象。CT表现为脑实质内范围大小不一的低密度灶,灰、白质分界模糊,甚至消失。表现为:灰、白质信号差别消失或一个或多个脑叶白质区呈片状T1低信号及T2高信号灶,或伴有基底节区可见点状异常T2低信号灶。追踪复查CT和MRI,20例CT和MRI表现正常,4例放弃治疗死亡,余14例中,CT表现为低密度灶无明显改善,甚至遗留脑软化灶。MRI表现为脑萎缩伴随基底节区异常T2信号或脑水肿征象。结论:CT和MRI相结合,对HIE有客观反映,能弥补超声诊断空白,对HIE早诊断和预后评估、脑损伤监测有一定实用价值。
2008年09期 878-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瑞;
目的:探讨长效糖皮质激素局部应用治疗Graves眼病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在呼市医院就诊的Graves眼病患者41例55眼球后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1月~半年观察记录症状、眼征情况。结果:治疗前后眼球突出度分别为(17.90±2.10)mm和(14.40±2.30)mm,相差非常显著(P<0.05),睑裂高度分别为(12.90±1.40)mm和(9.40±2.60)mm,相差非常显著(P<0.05);眼科CAS分数下降2~4分,总有效率98.2%。结论:局部应用长效糖皮质激素治疗Graves眼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2008年09期 880-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良银;牛建生;
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有无大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比较,了解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将近年来我院所收治的102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两组,分别有36例和66例,比较两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肾功能(BUN、CR、GFR、24 h尿蛋白)及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大血管病变的诊断依据彩色多普勒检查报告,数据比较按计量资料的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两组资料各项比较,仅糖尿病病程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大血管病变组糖尿病病程长于无大血管病变组;而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TC、TG、LDL-C、HDL-C)、肾功能(BUN、Cr、GFR、24 h尿蛋白)及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大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有关,糖尿病病程越长则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增加。
2008年09期 882-883+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胡建英;羊礼军;吴祥华;廖能;
目的:探讨路优泰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7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路优泰组与帕罗西汀组对照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路优泰与帕罗西汀对老年抑郁症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5.7%及88.6%,两者对抑郁症状及焦虑症状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其疗效相当。前者的不良反应更加少而轻。结论:路优泰对老年抑郁症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
2008年09期 884-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海燕;楼金星;2008年09期 886+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兆元;
目的:评价来适普治疗脑器质性疾病后抑郁的疗效。方法:对来我院门诊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中的脑器质性疾病后抑郁患者进行开放性平行对照研究,对照组用瑞美隆治疗,为期8周,采用HAMD、CGI量表评定临床效果,以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共45例(来适普23例,瑞美隆22例),临床判断来适普、瑞美隆的显效率分别为53.8%和52.4%,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周,来适普组HAMD减分率优于瑞美隆组,治疗4周后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来适普组为12.3%,低于瑞美隆组的15.7%。结论:来适普普能改善脑器质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致残率和不良反应。
2008年09期 88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朝红;李汉东;王永红;张天华;
目的:分析叶酸、VitB6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8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常规心绞痛治疗方案,治疗组48例加服叶酸、VitB6,均以1月为一疗程。结果:症状、心电图改善,叶酸、Vit B6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叶酸、Vit B6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疗效。
2008年09期 889+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秀英;牛丽丹;郝同琴;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急性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散色比浊法检测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并根据恢复期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上升或下降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结果:急性期治疗组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下降者预后良好,上升者预后不良。结论:葛根素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影响。
2008年09期 890-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立芳;李淑香;郭莹;侯振成;郭汲源;
目的:探讨茴拉西坦对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使用茴拉西坦与石杉碱甲治疗,其中治疗组33例,每次服茴拉西坦200 mg,tid;对照组33例,每次服石杉碱甲150 ug;均为bid,共观察32周;使用MMSE评价疗效。结果: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结束MMSE总分和分量表比较无显著差异;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MSE总分和分量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茴拉西坦的疗效与石杉碱甲相当,并且安全,不良反应小,适于临床应用。
2008年09期 892+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吴峰;
目的:观察佳苏伦复合艾司洛尔在老年人全麻苏醒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全麻下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年龄70~83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对照组)生理盐水20 ml静脉注射;B组佳苏伦1~2 mg/kg、艾司洛尔0.5~1mg/kg(30~60 s)静脉注射,观察指标:全麻停药前取其SBP、DBP、MAP、HR、RPP为基础值(T1),并记录A、B两组推注相应的药物后的2 min(T2)、10 min(T3)、15 min(T4)时点的SBP、DBP、MAP、HR、RPP,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A组在T3、T4时点的SBP、DBP、MAP、HR、RPP与B组同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全麻苏醒期佳苏伦复合艾司洛尔既可促醒又有利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稳定,心率稳定,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对预防老年患者苏醒期心血管应激反应引起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2008年09期 893+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石高举;李玉新;世慧娜;姚慧;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处理对血浆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比较中药和西药在对抗炎症反应损伤的差异性,探索活血化瘀类中药在防治冠心病心绞痛中的独特优势。方法:采用临床观察的研究方法。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0例,采用密闭信封法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西药对照组30例,中药组口服通络定痛胶囊,西药组口服阿司匹林和消心痛,4周为一个疗程,检测治疗前后的TNF-α、ICAM-1指标。结果:两组在炎症细胞因子的检测中发现,西药组虽可降低缺血心肌的炎症细胞因子,但是与治疗前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组可明显降低缺血心肌所产生的炎症因子,治疗前后相比,P<0.01。结论:验证了目前所提出的冠心病发生存在炎症损伤机制的假说,为临床上研究活血化瘀类中药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抗炎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008年09期 894-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杨宏;
目的:探讨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发生情况。方法:对12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少数过敏性紫癜患儿以腹痛为首发症状,临床上不易做出诊断。结论: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儿童过敏性紫癜早期不易明确诊断。
2008年09期 897-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兰斌;
目的:探讨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CRP含量。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高于参考值范围(CRP参考值范围为小于8 mg/L)。结论: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有一定关系。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起重要作用。
2008年09期 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远声;
目的:观察控制性降压(CH)对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病人20例,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CH),每组各10例。两组病人均采用全身麻醉,术中连续临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尿量。术中记录出血量、补液量和输血量。结果:与A组比较B组失血量减少(P<0.05);B组CH后HR升高(P<0.05)。结论:CH能够维持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病人血液动力学稳定,明显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输血量。
2008年09期 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刘文;吴侠;李峰敏;郭媛媛;李妍;宋辉;左继爽;黄淑贤;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与疾病性质、疗效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者的血小板(PLT)数量,选择血小板减少患者及正常对照,用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及对照血清Tpo水平;尤其是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前及缓解后血清Tpo水平的变化。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前血清Tpo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其他血液病患者血清Tpo水平均高于正常;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缓解后血清Tpo水平及其他疾病相关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血清Tpo水平正常范围。结论:血清Tpo水平与血液病患者的疾病恶性程度呈正相关,与疗效呈负相关;其他疾病相关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与血清Tpo水平无关。
2008年09期 900+9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牛秀茹;邢军;史万英;苑欣然;王子臣;张冰;
目的:观察X线动态造影录像(videofluoros copy,VFS)对卒中后吞咽障碍各期的功能状态的评估效果,康复前后误吸状况的变化。方法:选临床表现以呛咳、反复吸入性肺炎为主要症状的31例患者康复前后均进行VFS,观察VFS口咽期异常征象的发生情况。康复训练4周后,观察VFS康复训练前后的误吸变化情况。结果:康复前VFS口咽期异常征象发生率高低顺序为:误吸(47.5%)、中重度咽部滞留(36.4%)、轻度咽滞留(26.3%)、中重度口腔滞留(22.5%)、轻度口腔滞留(20.0%)、重度渗透(21.3%)、轻度渗透(15.0%),17例发生误吸,其中隐匿性误吸9例。VFS误吸严重程度结果比较康复治疗后误吸包括隐匿性误吸均较康复前减少(P<0.01)。结论:VFS可以观察吞咽障碍各期功能状态,可确切诊断吞咽异常,尤其临床评估不佳的咽期;并且对误咽尤其是隐匿性误吸能做出很准确的评估,对防治吸入性肺炎临床意义很大。
2008年09期 901-9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勇;代锋;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2例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72例中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122例,发生率为70.9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价值。
2008年09期 903+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小花;许之驹;黄惠剑;
目的:评价石杉碱甲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石杉碱甲和维生素C治疗,疗程8周。使用BSSD、SCAG、ADL、TESS量表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BSSD、SCAG、ADL量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而TESS量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8周末研究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石杉碱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痴呆药物,在改善智能和记忆功能的同时,对病人的生活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2008年09期 904-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尚文鹏;
目的:评价联合颈部血管彩超、MRA对诊断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以55例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24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行颈部血管彩超、MRA检查。结果: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颈动脉斑块最常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且易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及与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MRA与颈部血管彩超对颈动脉狭窄吻合率较高,且MRA可同时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结论:联合颈部血管彩超、MRA可同时显示颅内外动脉硬化程度,对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09期 906-907+9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叶泽文;代高坤;
目的:探讨几种抗精神病药物导致心律失常的因素。方法:对42例出院诊断有心律失常与同期出院的无心律失常的5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心律失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精神药物使用时间与无心律失常的患者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剂量有显著关系(P<0.05、0.01)。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依次为氯氮平38.1%、氯氮平维思通合用30.95%、奋乃静16.67%。在心律失常的发生中,以窦性心动过速(50%)发生率最高。结论:在较大剂量时,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奋乃静、氯氮平维思通合用易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维思通、阿立哌唑是相对安全的抗精神病药物。
2008年09期 908-9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韩美芹;2008年09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聂瑞景;
目的:观察脑心通对糖尿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疗程6周,观察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心通治疗糖尿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效果显著。
2008年09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宁;刘欣;万争艳;
目的:探讨双益平单用与合用其他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单用双益平(单用组)和综合治疗(合用组)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6、12、24周末分别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分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在治疗后6周和12周末MMSE评分和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在24周末合用组显著优于单用组。结论:双益平单独使用和药物综合治疗AD短期疗效相仿,而远期疗效以综合治疗较好。
2008年09期 912+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孔宪梅;李红艳;
目的:观察急性右室梗死(ARVI)临床特征。方法:根据有无低血压休克及是否行再灌注治疗分组观察。结果:1周内无低血压组1例死亡(7.7%),有低血压休克组病死率37.5%,其扩容治疗外常须多巴胺升压治疗,一般治疗组存活64.3%,再灌注治疗组存活86.7%。直接PCI无1例死亡。结论:ARVI常以低血压低灌注为主要特征,低血压休克者再灌注治疗特别是直接PCI可能更佳。
2008年09期 913+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齐晶;闵连秋;
目的:研究低氧预处理对缺血脑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 70)表达的影响,探讨低氧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体重在200~230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脑缺血组(n=10),低氧预处理组(n=10)。分别观察3组动物的神经功能评分,按Bederson 6级5分制方法进行,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凋亡细胞和HSP 70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的神经功能评分为(0.00±0.00)分,脑缺血组为(2.40±0.97)分,低氧预处理组为(1.40±0.84)分,低氧预处理组与缺血组神经功能评分有统计学差异;预处理组的病变侧海马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缺血组而HSP 70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缺血组,两组相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低氧预处理能减轻缺血后的细胞凋亡,对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增加HSP 70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2008年09期 914-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哈斯;贾海涛;郭汲源;
目的:调查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继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方法:使用Hamilton抑郁量表对163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测评。结果:有53例HAMD≥20分,32.52%继发抑郁症状,以轻、中度抑郁为主。结论:对处于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利于减少恢复期的自杀的发生。
2008年09期 916+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唐春光;王任昌;
目的:探讨奎硫平(舒思)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氯丙嗪为对照进行研究。方法:对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8周观察,奎硫平研究组和氯丙嗪对照组各40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每周进行BPRS和TESS评定。结果:奎硫平组和氯丙嗪组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奎硫平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氯丙嗪组。结论:奎硫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
2008年09期 917-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轶博;李艳茹;张洋;韩作峰;祁秀;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中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方法及兴奋性与肌肉痉挛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治疗38例痉挛型脑瘫患者,并对L2~S1感觉根小束进行兴奋阈值测定。结果:脊神经背根切断术组术后肌痉挛明显缓解,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各节段脊小束兴奋阈高低不均,但传导潜伏期值在正常范围。结论:高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是脑性瘫痪最有效方法之一,手术通过减少背根传入纤维的异常兴奋性而缓解肌痉挛。
2008年09期 919-920+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国平;马进显;郭春燕;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干损伤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0月,本科收治原发性脑干损伤92例,在现代神经外科治疗基础上,应用中医中药进行辅助治疗。结果:1月内死亡11例,1月及出院后死亡4例,植物生存8例,需人照料23例,恢复生活自理25例,恢复正常工作21例。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脑干损伤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2008年09期 92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