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泊海;李春波;张少平;陈银娣;
目的:研究美沙酮社区戒毒门诊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及恢复情况。方法:采用韦氏记忆量表等对49例急性期戒毒患者、53例慢性期戒毒患者和48例健康人进行测试。结果:急性期戒毒患者在再认、再生、联想和记忆商数4个方面与健康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戒毒患者在再认、联想和记忆商数3个方面与慢性期戒毒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戒毒患者与健康人比较仅联想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酮社区戒毒门诊急性期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美沙酮维持治疗1月后其中部分认知功能恢复正常水平。
2009年17期 v.21 2049-2050+2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晔;
目的:探讨影响住院抑郁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55例患者评定了一般情况问卷、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A型行为问卷(TABQ)、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结果:住院抑郁症患者中92.7%存在中重度抑郁和83.6%存在中重度焦虑;HAMD和HAMA评分与A型行为量表总分、客观支持分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量表的主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利用度与HAMD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影响住院抑郁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因素主要是A型行为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的评分。
2009年17期 v.21 2051-2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牛慧明;冯晓萍;王小全;
目的:了解阿立哌唑治疗儿童少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法:将58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30例和利培酮组28例进行8周治疗观察。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和锥体外系反应量表(RSESE)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药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阿立哌唑组的EPS发生率9例(27%)明显低于利培酮组16例(57.1%)(P<0.05)。结论:阿立哌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样精神病的药物。
2009年17期 v.21 2054-2055+2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婷婷;徐静文;江汶;章惠光;应启昂;
目的:调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照料者的负担。方法:采用疾病家庭负担量表(FB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自编量表来评估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2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28例的家庭照料者的负担。结果:照料者的负担明显,主要包括经济负担、家庭娱乐活动、家庭关系、家庭成员躯体健康、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等方面;照料者负担水平与患者的性别明显相关,照料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略高于正常。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家庭照料者的影响和负担处于较高水平,应引起社会重视。
2009年17期 v.21 2056-2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贤佐;陈松波;王少春;李秀琴;董汉振;贾素凤;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将78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研究组)、单用中药(中药组)、单用西药(西药组)治疗3个月。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观察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3组患者的病情均较疗前有明显改善,但以研究组的改善最为显著。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BPRS减分率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血流变学异常率均低于西药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2009年17期 v.21 2059-2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罗燕;陈栎;
目的:评价齐拉西酮与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治疗,疗程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1、2、4、6、8周末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药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两组PNAS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表现有异同。结论: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均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小。
2009年17期 v.21 2062-2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寇桂敏;吕建华;余琳;
目的:比较米氮平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抑郁症诊断标准(CCMD-3)的68例患者,随机分别给予米氮平与文拉法辛治疗,观察6周。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和比较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米氮平组第4周和第8周的HAMD、HAMA总分及减分率与文拉法辛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米氮平组的疗效与文拉法辛组相仿(P>0.05)。但米氮平组在改善睡眠和躯体症状方面优于文拉法辛组且显效较快(P<0.05)。米氮平组不良反应较少,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米氮平治疗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文拉法辛相当,在改善睡眠和躯体症状方面较优且起效较早。
2009年17期 v.21 2064-2065+2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保青;李振宇;杨九州;
目的:评价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西酞普兰组和阿米替林组各31例,对两组均进行6周的治疗观察。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两组HAMD减分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方面,阿米替林组不良反应广泛且较西酞普兰组严重。结论:西酞普兰是一种有效的、安全性优于阿米替林的抗抑郁药。
2009年17期 v.21 2066-2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万军;陈晔;张程赪;魏炎;覃宗厚;
目的:探讨小剂量奥氮平作为增效剂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选取59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31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在原SSRI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奥氮平治疗,同时以28例继续应用SSRI类药物治疗的难治性强迫症患者为对照。奥氮平起始量为第1周5mg/d,第2周为10mg/d,第3周为15mg/d口服,之后可根据个体的疗效和耐受情况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20mg/d,疗程8周;采用Yale-Brown强迫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总体评定量表及副反应评定量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末及治疗第8周末各评定1次,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第8周末,研究组Yale-Brown强迫量表(12.0±5.4)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3.7±3.2)分、大体评定量表总分(48.2±11.7)分与治疗前分别为(29.8±5.4)分,(23.50±3.61)分,(26.95±10,61)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Yale-Brown强迫量表减分率判定:痊愈率16%,有效率48%,无效36%;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微,患者均可耐受并与对照组在各项量表评分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小剂量奥氮平可作为常规抗抑郁剂的增效剂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疗效较好。
2009年17期 v.21 2068-2069+2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罗汝琴;陈仁云;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免疫状态、细胞因子与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45例情神分裂症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IL-1β、IL-2、TNF-α水平。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β、IL-2、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精神分裂症组血清IL-1β、IL-2水平比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β治疗前后的差值与PANSS量表减分率呈正相关(r=0.82,P<0.05);治疗前IL-2与PANSS量表阳性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55,P<0.05);治疗前TNF-α与PANSS量表阴性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69,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处于免疫激活状态;IL-1β水平的变化也许可以作为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的一个参考指标;细胞因子与精神病理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
2009年17期 v.21 2070-2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李红;杨洪;
目的:研究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现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进行时点调查。结果:共调查住院精神疾病患者219例,其中合并躯体疾病者70例(32.0%),合并实验室结果异常者69例(31.5%),合并心电图异常者73例(33.3%),合并脑电图异常者88例(40.2%)。合并躯体疾病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未合并者(P<0.01);女性患者心电图异常率以及脑电图异常率均显著高于男性(P<0.01);分裂症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分裂症组(P<0.01)。结论:精神疾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有较高的发生率,特别是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与心电图异常有其特殊性。
2009年17期 v.21 2073-2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庄宁;李荔;刘知源;石建喜;朱宏日;唐学珍;
目的:评价舍曲林合并氯氮平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55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舍曲林合并氯氮平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舍曲林治疗,疗程8周。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Y-BOCS、HAMD、HAMA评分均显著降低,尤以合并组明显。结论:舍曲林合并氯氮平治疗强迫症优于单用舍曲林治疗。
2009年17期 v.21 2076-2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晓艳;李冯锐;王哲;
目的:初步了解综合医院女性医务人员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方法:使用贝克抑郁问卷(BDI)对沈阳市综合医院326名25~49岁女性医务人员(医生142人,护士184人;平均年龄34.9岁)进行抑郁现状调查,具有阳性症状者用DSM-Ⅳ诊断会谈明确诊断。结果:女性医务人员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3.2%,符合DSM-Ⅳ诊断标准为19.1%。结论:抑郁症状在综合医院女性医务人员中存在较普遍,应引起重视。
2009年17期 v.21 2078-2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冯贵宁;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胞二磷胆碱抢救抗精神病药物急性中毒昏迷的催醒疗效。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抗精神病药物急性中毒昏迷患者使用纳洛酮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的催醒疗效,治疗组34例,纳洛酮+联合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1例,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按GCS评分又将两组昏迷患者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结果:治疗组在中、重型昏迷患者的催醒时间与对照组的昏迷患者的催醒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纳洛酮联合胞二磷胆碱抢救抗精神病药物急性中毒昏迷催醒效果好。
2009年17期 v.21 2080+2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忠;王立娟;刘爱东;
目的:检测IL-6和IL-10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7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组,70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中IL-6及IL-10的含量,观察其在不同指标中的表达及意义。结果:观察组IL-6及IL-1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IL-6及IL-10在不同分型患者中的表达有差异。结论:IL-6及IL-10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高表达,IL-6及IL-10对判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2009年17期 v.21 2081-2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董红霞;陈伟;杜洁;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以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各30例作为对照研究,疗程8周,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组显效率76.6%,利培酮组显效率80.3%,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利培酮组不良反应比阿立哌唑组多。结论:阿立哌唑疗效与利培酮相当,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抗精神病药。
2009年17期 v.21 2083-2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安颖奇;
目的:探讨舍曲林与喹硫平联用治疗抑郁症的优势。方法:对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舍曲林组和舍曲林与喹硫平联用组进行对照研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副反应(TESS)量表分别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但联用组对认知障碍及睡眠障碍更具优势。结论:舍曲林联用喹硫平治疗抑郁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2009年17期 v.21 2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勇;
目的:比较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30例既往对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氯氮平与利培酮治疗8周,疗效评定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利培酮和氯氮平均可有效地控制患者精神症状,且两组减分率无显著性差异。两者锥体外系(EPS)及其它不良反应均比较少,且大多较轻微。结论:对于传统抗精神病药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不仅耐受良好,而且与中等剂量的氯氮平效能相当。
2009年17期 v.21 2085-2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严冬梅;韩刚亚;
目的:了解精神病院住院患者Ⅰ级亲属的心理状况。方法:对精神病住院患者Ⅰ级亲属采用SCL-90量表评定。结果:精神病住院患者Ⅰ级亲属存在明显紧张、焦虑、抑郁、偏执,SCL-90量表总分明显高于常模。结论:精神病住院患者Ⅰ级亲属心理健康较差,必须合理关注。
2009年17期 v.21 2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亚民;常余善;崔兆元;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缓释片与氯丙咪嗪治疗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9例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文拉法辛缓释片与氯丙咪嗪治疗,疗程为6周,于治疗前、治疗后1、2、4、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1、2周末HAMD、HAMA评分比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4、6周末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显效率69.0%,有效率93.1%,对照组显效率为66.1%、有效率为93.4%。两组总体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且程度较轻。结论: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疗效与氯丙咪嗪相当,但起效时间较氯丙咪嗪快且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2009年17期 v.21 2087+2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陈赞;王国强;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住院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45例,换用利培酮治疗12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分别评定换用利培酮治疗前后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结果:换用利培酮治疗12周后,PANSS、TESS、SQLS量表评分均显著下降。结论:利培酮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9年17期 v.21 2088-2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冬;赵明丽;常余善;
目的:比较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6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1例,共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总体评定量表(CGI)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米氮平组与阿米替林组治疗前后HAMD和CGI-SI分值比较均有明显差异。而两组间HAMD评分减分率差异无显著性,米氮平组比阿米替林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且轻。结论: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相当,但米氮平起效快、不良反应少、服药方便、依从性高,是治疗抑郁症较理想的药物。
2009年17期 v.21 2090+2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王晓云;刘仁;董速敏;陈进娣;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氯氮平所致脂肪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氯氮平时间长短与所致脂肪肝关系进行观察。结果:在260名服用氯氮平患者中,用药6个月被检出脂肪肝12例,其检出率为4.6%(12/260)。用药12个月时间被检出脂肪肝68例,检出率26.2%(68/260)。用药18个月时被检出脂肪肝96例,检出率36.9%(96/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脂肪肝声像图与氯氮平用药时间长短存在密切关系。超声对早发现氯氮平所致脂肪肝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2009年17期 v.21 2091-2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海燕;
目的:探讨丙泊酚与硫喷妥钠在抑郁症患者电休克治疗过程中脑电发作、麻醉效果的异同。方法:53例抑郁症患者,均接受12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随机选择丙泊酚或硫喷妥钠进行麻醉,监测治疗全过程中的心率、血压、脑电发作及苏醒情况。结果:丙泊酚组与硫喷妥钠组在脑电发作即时心率和血压均明显升高,但前者血压增幅较后者小;脑电发作时间及平均睁眼时间前者较后者短。结论:丙泊酚平抑脑电发作时血压波动作用及发作后苏醒作用较硫喷妥钠好,而后者在脑电发作时间上较前者为优。
2009年17期 v.21 2093+2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宋百丽;李聪慧;王清香;
目的:了解利培酮配合MECT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难治性精神分裂症70例,分别运用利培酮治疗、利培酮配合MECT治疗,用PANSS评定疗效,用TESS评定不良反应,共观察12周。结果:利培酮治疗组有效率为68.57%,显效率为48.57%;利培酮配合MECT治疗组有效率为82.86%,显效率为54.28%;2组在1、4、12周时PANSS评分均明显下降,TESS评分均不大于4,两种方法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利培酮配合MECT对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肯定的疗效,可在临床上使用。
2009年17期 v.21 2094-2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林壮国;刘建伟;薛欣杰;李祎鋆;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及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8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调查。结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使用比例大于典型抗精神病药使用比例,两者疗效相当,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在药物不良反应上较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轻。结论:应根据不同特征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合理选用抗精神病药。
2009年17期 v.21 2096+2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秀成;亓卫国;何呈刚;张秋红;刘光琴;
目的:比较米氮平与氯硝西泮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米氮平或氯硝西泮治疗,治疗8周,两组均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睡眠日记评定疗效。结果:患者的睡眠质量自第2周起到治疗结束,米氮平组明显优于氯硝西泮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米氮平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的头晕、乏力、瞌睡和体重增加等,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米氮平治疗慢性失眠症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轻微。
2009年17期 v.21 2097-2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宋彦春;陶云萍;
<正> 心血管系统损害是尿毒症患者常见的合并症和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主要表现为心脏形态的改变、心脏收缩以及舒张功能的障碍。临床上及时正确诊断尿毒症患者心脏损害状况,对指导患者治疗、提示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尿毒症血液透析前后心功能的诊断价值,使临床医生及时、正确的
2009年17期 v.21 209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明进;韩守雷;江永华;梁文香;
目的:探讨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奎硫平治疗组和利培酮治疗组,每组各30例,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疗程均为8 w。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4、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价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价不良反应。疗效标准: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性进步;25%~49%为好转,<25%为无效。结果:奎硫平治疗有效率为90.0%,利培酮治疗有效率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奎硫平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利培酮组,其它不良反应因子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奎硫平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
2009年17期 v.21 2100-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吕长波;肖一妙;陈李静;
目的:评价齐拉西酮注射液对精神分裂症急性兴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89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中度兴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齐拉西酮和氟哌啶醇常规肌肉注射,症状量表(PANSS)兴奋因子(PANSS-EC)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天后,齐拉西酮和氟哌啶醇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52.08%和48.78%,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锥体外系的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1)。结论:齐拉西酮和氟哌啶醇的疗效相当,齐拉西酮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
2009年17期 v.21 210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光燕;葛红梅;
目的:分析社区免费治疗对精神病患者的利弊及展望。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在社区免费治疗(社区免费治疗包括定期免费发药、免费心理救助和心理咨询、免费的体检及辅助检查、免费的求职培训和工疗站,提供适宜的工作岗位)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分析其3年来病情稳定性、社会功能情况。结果:社区免费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为患者维持治疗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保持患者的病情稳定;是比较符合当前现状,是能够满足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需求,同时为当地的精神病院减压,为患者回归社会作准备;当然这少不了政府的全程资助。结论:(1)社区免费治疗是精神病患者的福音,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是理想的可行的治疗手段;(2)加强政府职能,为精神病患者这样的弱势群体全程买单,让政府成为精神病患者最有力的屏障。
2009年17期 v.21 2111-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伟;王晨光;
目的: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体制下,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料者造成的家庭负担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家庭会谈量表(FIS)对照料者进行评定,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参合)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病情评定分析。结果:照料者FIS总分为(20.16±12.13)分。影响FIS的因素依次为照料者的经济情况,患者目前社会功能缺陷及照料者本人的心理问题。结论:降低住院起付线费用、提高报销比例、减轻照料者家庭经济负担、关注照料者的心理问题,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17期 v.21 2113+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素芝;
<正> 精神科住院患者以精神障碍为主要症状,常伴有躯体疾病。但是精神病患者起居生活集中,自理能力差,住院周期长,况且患者又长期在封闭或半封闭式医院强制管理下,活动范围比较小而且户外活动少,这就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有关文献报道,精神科医院感染的几率约为3.41%。因此加强精神科医院感染的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与控
2009年17期 v.21 2114-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杨文忠;
<正> 医患纠纷的发生,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医患双方的利益,阻碍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都十分重视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并采取了一系列防范医患纠纷的措施,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医患纠纷仍呈上升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医闹"专业队伍,因此,积极探讨防范和处理医患纠纷的方法和途径,是卫生管理者当前
2009年17期 v.21 2116+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贺楚梅;周梅芬;阳前军;戢秋明;李驰;付飞;丁凡;陈汉波;钟恩允;郭萍;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对134例精神病患者的家属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精神病患者家属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高于国内常模,躯体化、敌对、偏执等因子分与国内常模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精神病患者家属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患者住院的次数、住院费用来源、家属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与患者的关系相关,而与年龄、职业无相关关系。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在134人中,87人有焦虑情绪,发生率为64.93%;65人有抑郁情绪,发生率为48.51%;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有64人,发生率为42.76%。结论:精神病患者家属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同家庭因素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需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009年17期 v.21 2120-212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庞红;
目的:研究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心理防御机制。方法:采用心理防御方式问卷,对5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进行测试并与5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病例组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存在缺陷。
2009年17期 v.21 2123+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怀静;
目的:探讨心理剧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和常规护理,对研究组辅以心理剧治疗,采用抑郁自评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简明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两组进行效果评定。结果:SDS、HAMD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积极应对因子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因子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剧治疗能改善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009年17期 v.21 2124-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曹延福;张学芳;张延赤;王允高;
目的:研究厌恶疗法合并暗示及认知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将107例酒依赖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予呋喃唑酮厌恶治疗合并认知心理治疗,对照组单纯予以安慰剂治疗,两组均住院8周后出院并跟踪随访2年,期间定期予HAMA量表、饮酒渴求程度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组的HAMA量表、饮酒渴求程度量表评分及2年内的复饮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厌恶疗法合并认知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中长期疗效较满意。
2009年17期 v.21 2126-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艳;许俊亭;张晓南;胡昕华;王晓明;周翔;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症状的疗效。方法: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组,常规治疗联合支持性心理治疗组以及单纯常规治疗组。90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了研究,85例患者完成研究。结果:认知行为治疗组患者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得分(F=5.42,df=2,86;P=0.006)和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得分(F=4.99,df=2,86;P=0.009)显著改善。联合支持性心理治疗的患者的症状无显著改善。回归分析表明,联合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而只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会更有可能出现症状的恶化,延长住院天数。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有效。
2009年17期 v.21 2128-2129+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凤燕琼;汤姿英;
目的:了解我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抑郁状况发生率,对其进行一定的认知行为的心理干预,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应用SDS量表,对我院75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抑郁症状评估,其中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0分者入组,共入组36例,随机分成干预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仅用单纯药物维持治疗)。经4周干预后,再次用SDS评价其效果。结果: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48.00%。其中,干预组经过为期4周的心理干预,其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处于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抑郁情绪较为普遍,导致抑郁发生原因有多种。对于以上患者出现的抑郁情绪要引起普遍重视。一定的认知行为干预模式可明显缓解患者抑郁焦虑情绪。
2009年17期 v.21 2130+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程坤;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突出问题的特点。方法:对长江大学2004-2007年,连续四年入学新生进行SCL-90测试,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及入学年份、性别、学科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四届新生总体进行分层抽样,将样本的分析结果与总体比较,排除由于入学年份和学科人数比例悬殊造成的误差。结果:长江大学四届新生总体除在偏执因子上与常模无异外,其他各因子均与常模有显著差异;其中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和偏执(因为本文主要讨论这三个因子,故为叙述方便,将这三个因子统称为三因子)在四届新生总体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中均排名前三:三因子及总分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入学年份和学科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和学科对三因子及总分交互作用不显著,入学年份和学科对三因子及总分交互作用显著。结论:新生在初入大学时确实经历了一段应激的心理状态。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强迫症状,其接近三分之一的阳性检出率应该引起从事心理健康的研究者和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密切关注。
2009年17期 v.21 2131-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朱记军;万清华;钱景华;
目的:探讨氟西汀合并个别心理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4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氟西汀治疗组(药物组)、氟西汀合并个别心理治疗组(心疗组),并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进行评定。结果:合并心理治疗组在治疗6周后HAMD、SAS、CGI-SI评分较单药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12周时两组的HAMD、S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1年末随访心疗组复发率低于药疗组(P<0.05)。结论:氟西汀合并心理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起效快且复发率低,远期疗效好值得推广。
2009年17期 v.21 2135-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王娟;王枫;陈端颖;雷尚兵;张仲华;况成云;
目的:探讨贫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采用SCI-90对3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比非贫困大学生差,在抑郁、恐怖、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强迫等方面均显著差于与非贫困大学生。结论:医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全面做好贫困生各项心理工作,以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009年17期 v.21 2137+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宁艳玲;
目的:为研究本科生学习成绩与智力和性格类型相互关系。方法:从济宁市3所高等学校随机抽取15个班620名学生进行智力测定(WAIS-RS)。结果:本科生学习成绩与智力呈正相关。结论:成绩好的学生外倾者较多,成绩差的学生内倾者较多。
2009年17期 v.21 2138+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晶;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PPD)患者的心理防御方式,并分析PPD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对70名PPD患者与70名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PD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增高(P<0.01),且以投射、被动攻击、退缩和躯体化等最为明显(P<0.01);相关分析表明,PPD患者HAMD量表总分与投射(r=0.382,P<0.01)和躯体化(r=0.411,P<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PPD患者较正常人更多的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这可能是这一人群易出现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9年17期 v.21 2139-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顾佩华;许晓峰;
目的:观察康复兴趣活动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及康复作用。方法:120例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参加兴趣活动小组,B组原有治疗不变,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量表(IPROS)及护士观察量表(NOSIE),每3个月评定一次,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研究。结果:参加康复兴趣活动的A组患者3月、6月、9月、12月后各个量表评分前后及与B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康复兴趣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2009年17期 v.21 2141-2142+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吕新华;赵新平;裴静云;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行为治疗对慢性衰退性精神分裂症院内康复疗效。方法:对108例住院慢性衰退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综合性心理行为治疗,进行自身对照,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定。结果:综合性心理行为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对照比较,SANS、NOSIE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01)。结论:综合性心理行为治疗对慢性衰退性精神分裂症的院内康复有效。
2009年17期 v.21 2143-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李丽君;刘波;蔡德明;涂哲明;白明;杨琛;钟贤素;李媛媛;周梅香;毛静;左千华;赵军;唐丽;游秀君;李湘莎;
目的:利用自闭症儿童视觉方面的优势,从而将视觉加工与语义加工、音乐、游戏相结合,提高自闭症儿童语言词汇信息以视觉形式呈现时,尽可能地提高自闭症个体有意义的能力的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刻板古怪的行为方式,都与他们的语言障碍密切相关。方法:利用视觉支持策略、眼睛注视系统、图片兑换交流系统、TEACCH方案、可视音乐。结果:提高有严重语言障碍自闭症儿童的词汇量;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促使自闭症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让自闭症儿童学会控制自己,听从指令,学会模仿,减少到板行为。结论:视觉支持策略、利用眼睛注视系统、图片兑换交流系统、TEACCH方案、可视音乐,对严重语言障碍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有一定的实际效果。
2009年17期 v.21 2145-2147+2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陶梅芳;章晖;谢红涛;
目的:探索进行个体化的社区治疗、家庭心理康复的综合康复治疗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100例上海市普陀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在维持原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由专职医师和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工作者对干预组组织社区治疗并进行定期综合心理教育式家庭干预,对照组仅为上门随访。于入组前及第3年末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复发率、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功能活动调查表(FAQ)、Morning 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等量表进行评定,随访3年。结果:入组的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诊断均为精神分裂症,两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病程、住院次数、家族史均无统计学差异。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第3年末复发率随访比较,两组有统计学差异(x~2=5.473,P<0.05);基线两组的各个量表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干预组在个体化综合康复治疗后BPRS总分、自知力因子分、SDSS、FAQ、MRSS共5项得分较治疗前分值显著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各项得分比较,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个体化综合康复治疗模式能够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适应等社会功能。
2009年17期 v.21 2148-2149+2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臧志昆;赵戈辉;
目的:了解随访干预对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30例出院后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出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出院时给予常规的出院指导,研究组除常规的出院指导外实施随访干预。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两组相关知识水平,服药的依从性。采用x~2检验和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出时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干预后,研究组治疗依从性及精神疾病相关知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随访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和治疗的依从性。
2009年17期 v.21 2150-2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丽;
目的:通过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分析,从精神科角度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减少精神病患者自杀死亡率。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住院期间,32例具有自杀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32例自杀患者中,其中精神分裂症20例,占62.5%,情感性精神障碍9例,占28.1%,自缢与割腕是自杀主要方式,大多数患者自杀前有自杀先兆。结论:合理安排人力,加强安全管理,及时观察病情,发现自杀先兆,良好的住院环境及心理护理,可减少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发生。
2009年17期 v.21 215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燕;李永琼;钱应菊;
目的:查找精神科老年患者并糖尿病足的感染原因,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及预防措施。方法:调查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收住我科的老年精神病患者516例,其中患糖尿病的患者有67例,入院时即合并糖尿病足的有5例,查找感染原因。结果:查出患糖尿病的有67例,其中5例入院时即合并发糖尿病足,患病率为7.46%,其中女性2例,患病率为2.99%,男性3例,患病率为4.48%。结论:积极查找原因,做好生活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严格控制血糖,严格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换药,进行健康教育,糖尿病足是可以治疗及预防的。
2009年17期 v.21 2156-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颖;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家属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态度及护理需求,为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80例需要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病患者的家属进行调查,了解其对MECT的态度和护理需求。结果:相比复诊患者家属,初诊患者家属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目的认识更为不足,更希望能陪护患者;初复诊患者家属都希望得到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结论:精神病患者家属对MECT的目的认识不足,有必要为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病患者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2009年17期 v.21 2159-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秋军;刘桃芳;
<正> 锂盐治疗量与中毒量极为接近,当患者用量过大,进食不佳,血清锂浓度达到1.4mmol/L以上时可产生毒性反应,而老年或易感患者血清锂0.5mmoL/L时即可出现锂中毒。为保证用药安全,现将33例发生锂盐不良反应的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全部资料均来自我院精神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男23例,女10例;年
2009年17期 v.21 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玲红;张丽华;
目的:探讨红外线耳温枪测量耳温的准确性。方法:对743例精神障碍患者采用红外线耳温枪测量耳温,同时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耳温平均值为(36.13±2.36)℃,腋温平均值为(36.21±2.3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红外线耳温枪所测耳温,可以准确真实地反映体温情况,而且测量体温方便快捷、安全准确、节约时间,值得在精神障碍患者体温监测中应用和推广。
2009年17期 v.21 2161+2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管媛瑾;
<正> 儿童精神科病房属于封闭式管理病房,有部分家长陪护患儿住院行为,对安抚患儿,稳定患儿情绪,协助治疗有一定作用。但在陪护过程中发生的不良行为,如吸烟和自行解除约束等给病房安全带来隐患。为了确保患儿住院期间安全,对家长陪护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有效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现对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2009年17期 v.21 2162-2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美秀;余芳华;
目的:总结经验教训,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精神科护理管理质量。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入住我院的所有精神病患者。结果:1 307名精神病患者有28人发生意外,意外发生率为2.1%。其中意外死亡4例,死亡率为0.3%,外走3例,外走率为0.23%,滑倒21例。结论:精神科护理管理正确与否是关系到医院护理质量、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的关键,精神科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是医疗纠纷的重点,精神科护理管理者应有全局意识、前瞻意识、做好精神护理意外事件的预先控制。
2009年17期 v.21 2164-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潘朝霞;余秋梅;
目的:探讨产后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990年7月至2008年12月,来我院住院,符合CCMD-2、CCMD-3诊断标准的98例产后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产后精神障碍的发病诱因是多因素的,临床症状复杂多变。结论:对于产后精神障碍患者,在护理措施上应该注重:心理护理、产褥期护理及精神科护理。
2009年17期 v.21 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翠萍;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便秘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策略。方法:每天询问患者的大便情况一次,并做好记录。结果:发现便秘的发生率为43%。便秘与用药种类、剂量及年龄关系密切。结论:对不同原因引起的便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2009年17期 v.21 216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杜春红;王成芳;邬培英;
<正> 现代管理理论主张采取综合的管理理论观点、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使现代管理理论向着统一的系统理论发展,而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从而指导管理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与效果。护理过程就是把管理理论和原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精神科护理过程是精神科护士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
2009年17期 v.21 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旭;李峰;温秀红;
目的:探讨开放式病房精神病患者擅自离开病房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康复病房2002年5月至2006年5月期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中,出现擅离病房9例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例擅离病房患者离区原因:非精神症状支配下,且从正常出入通道离区的有6例,占66.7%;精神症状支配下,非正常出入通道离区的有3例,占33.3%。住院时间30~60天内出现擅离病房的有5例,占55.6%。结论:开放式病房精神病患者在擅自离开病房的情况,与一般封闭式病房患者逃跑行为明显不同,应加强治疗护理,准确评估风险,针对病者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
2009年17期 v.21 2168+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晓燕;朱孔美;慈秀红;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使用BPRS和自制的临床特征单因素分析量表,对49例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和49例无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住院精神病患者在BPRS和临床特征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BPRS的幻觉、敌意猜测因子分和临床特征中既往有冲动攻击史、易激惹、不合作、治疗依从性差、医护工作人员接触方式不当及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是住院精神病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及早采取心理干预与健康指导,可有效降低其攻击行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2009年17期 v.21 2169-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芦振云;关文华;乔金荣;
目的:通过分析女性救助精神病患者护理难点,进一步研究女性救助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129例女性流浪救助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调查,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年来救助的女性流浪救助患者(129人)占同期住院精神病患者(5 535人)的比例为2.3%。占同期所有流浪精神病患者(215人)的比例为60%。所有女性流浪救助患者均受到良好的治疗与护理。结论:女性救助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流浪在街头,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加强对该类群体的救助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009年17期 v.21 2171-2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文艺;
<正> 精神障碍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造成的心理功能失调,而出现感知、思维、情感、行为、意志以及智力等精神活动方面的异常,常常需要用医学的方法进行干预的一类疾病。精神病患者是一个危险的群体,部分精神病患者由于监护人监护不到位,长期流落街头,又具有正常体力和破坏力,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出现思维异常,容易做出极端的事,破坏公共设施,冲动伤人,扰乱社会治安,给
2009年17期 v.21 2173+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静;唐君毅;
目的:总结护理安全管理对精神科患者住院期间的不安全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83例精神科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通过对不安全因素的分析,运用护理安全管理,消除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利于疾病的转归。结果:83例患者82例未发生安全意外,1例因肌力下降(肌力二级)跌伤额部。结论:护理安全管理能有效避免精神科患者住院期间的潜在危险,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因此护理安全管理对精神科患者住院期间的不安全因素的影响至关重要。
2009年17期 v.21 2174-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岚;饶小娟;
<正> 精神药物中毒在精神科门急诊时有发生,近10年来,精神药物品种飞速增加,一方面有利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另一方面对精神药品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对2004-2008年间本院收治的122例急性精神药物中毒病例的药品种类进行逐年分析,了解精神药物中毒的药品种类变化趋势,并
2009年17期 v.21 2177+2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叶莉军;陈凯;卞小琴;
目的:探讨强化疗法对住院综合征的护理效果。方法:对60例有住院综合征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进行了6个月强化疗法,采取阴性症状量表(SANS)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于应用前后分别进行效果评定。结果:经强化疗法后,SAN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应用前,NOSIE总分及总消极因素分亦然,总积极因素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结论:在精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强化疗法,可改善住院综合征,使衰退好转,有助于患者重返社会。
2009年17期 v.21 2178-2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卢青春;范秀清;郭新新;高云;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52例精神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文关怀护理,包括营造温馨的人文环境,充分动员和发挥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实施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结果:患者的舒适度达85%,遵医行为达到79.5%,护理满意度达87.8%。结论:人文关怀护理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遵医行为和护理服务满意度,降低其副性情绪。
2009年17期 v.21 2180-2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