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康医学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HEALTH

会议通知

论著

  • 阿托伐他汀逆转动脉僵硬度多中心、开放临床研究

    王宏宇;张瑞岩;罗建方;王敏;谢俊;房玲;李丽红;刘康;黄健;谭学君;龚兰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67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62.42±9.41)岁(范围35~80岁)。受检者3例为单纯高脂血症,3例为单纯糖尿病患者,5例为单纯冠心病患者,56例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或糖尿病患者。观察服用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4周、12周和24周时血脂水平及动脉僵硬度的改善状况。动脉僵硬度的评价应用脉搏波速度测定系统(pulse wave velocity,PWV)和血压脉搏测量装置。颈动脉-股动脉PWV(C-F PWV)、颈动脉-桡动脉PWV(C-R PWV)和心-踝血管指数(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作为反映动脉僵硬度改变的指标。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12周、24周相比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5.12±1.18)mmol/L,(4.05±0.82)mmol/L,(4.18±0.80)mmol/L和(4.27±1.00)mmol/L,与基线相比,均为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治疗后显著下降[分别为(2.95±0.92)mmol/L,(2.11±0.64)mmol/L,(1.24±0.24)mmol/L,(1.28±0.29)mmol/L,与基线相比,均为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治疗12周后明显增加,并持续至24周[分别为(1.33±0.40)mmol/L,(1.24±0.29)mmol/L,(2.22±0.72)mmol/L,(2.31±0.83)mmol/L,与基线相比,均为P<0.01]。C-F PWV治疗后显著下降[分别为(12.33±2.54)m/s,(11.43±2.46)m/s,(11.18±2.05)m/s,(11.14±1.77)m/s,与基线相比,均为P<0.01];C-R PWV治疗12周后明显降低并持续到24周[分别为(10.07±1.89)m/s,(9.71±1.39)m/s,(9.62±1.41)m/s,(9.52±1.33)m/s,与基线相比,均为P<0.01]。CAVI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并对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动脉僵硬度有益,对动脉结构的改变需更长期的治疗。

    2010年09期 v.22 1067-1068+1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管功能改变及坎地沙坦干预的影响

    阮长武;陈锐;王占成;沈艳;袁柳;李谨;蒋云;

    目的:旨在探讨血管病变检测系统在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管结构和功能评价中的价值,并了解坎地沙坦干预的效果。方法:运用血管病变检测系统对31例正常人和43例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管功能进行测定,并将43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坎地沙坦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外周血管功能指标[四肢血压SBP、DBP、PP、MAP、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指数(AB I))和心脏射血分数(EF)改变的情况]结果:常规治疗组和坎地沙坦组四肢血压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显著下降,坎地沙坦组下降更为突出。两组BaPWV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759.67±274.21)cm/s比(1438.32±325.43)cm/s,P<0.05;(1764.38±352.24)cm/s比(1438.32±325.43)cm/s,P<0.05];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分别为(1634.53±272.26)cm/s,(1524.62±3012.30)cm/s,P均<0.05]。两组AB I和EF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治疗后均明显升高,坎地沙坦升高更显著。结论:血管病变检测系统对于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管结构和功能评价很有价值。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管功能早期明显异常,常规抗高血压治疗和坎地沙坦治疗均能明显改善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管功能,坎地沙坦治疗效果更优。

    2010年09期 v.22 1069-1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脂血症395例临床分析

    贾振魁;

    目的:研究高脂血症(HL)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方法:对2008年1 221例在我院健康体检人员中395例HL和826例无HL的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HL的发病率为32.35%,公务员HL和高甘油三酯血症(HT)发病率高于教师(P<0.001),男性HL、HT和混合性高脂血症(CHL)发病率高于女性(P<0.001),HL、高胆固醇血症(HC)和CHL组冠心病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1),各型HL患者的SBP和DBP均高于对照组(P<0.005),HL、HT和CHL患者空腹血糖(FPG)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男性和中年后女性、高血压、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者是HL的高发人群,预防和治疗HL,对预防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2010年09期 v.22 1071-1072+1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PCI术后6个月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调查

    韩娜;郜玉珍;

    目的:探讨PCI术后6个月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11月在山西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成功实施PCI术后6个月的患者182例,以调查问卷为工具,采取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调查,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PCI术后6个月的患者完全遵医服药的依从性仅为38%。患者的用药知识、用药信念行为以及社会支持对其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定期对出院患者随访,不断强化用药知识,提高社会、家庭支持。

    2010年09期 v.22 1073-1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老年不稳定心绞痛合并抑郁状态及其心理干预作用

    胡凤梅;林瑞芳;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抑郁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UA患者145例,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其中92例伴发抑郁状态,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予常规心绞痛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心绞痛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抑郁状态严重者予服适量抗抑郁药物,疗程1个月;治疗前后应用SDS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进行评估,并应用超声心动图对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测定。结果:本组老年UA患者抑郁状态发生率为63.4%(92/145),治疗1个月后SDS评分:干预组(20.6±4.6),对照组(36.0±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RSD评分:干预组(8.9±3.2),对照组(17.0±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LVEF:干预组(56.8±6.3),对照组(47.5±4.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明显消除老年UA患者的抑郁状态,改善心功能。

    2010年09期 v.22 1075+1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参一胶囊联合局部放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8例的临床研究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李小瑞;寇小格;张清琴;杨留中;崔艳慧;

    目的:观察参一胶囊联合局部姑息放疗对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8例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因年老体弱或合并有内科疾病不能耐受全身化疗的患者,口服参一胶囊20 mg/日,1日2次,连服12周,同时给予局部原发灶及转移灶局部姑息放疗,12周后进行全面评价。结果:所有48例均可评价疗效:CR 4例,PR16例,总有效率(RR)为41.6%,SD 16例,疾病控制率(DCR)为75.0%,PD 12例,其中性别、病理类型、吸烟史、年龄等因素都与RR相关。有效患者的中位缓解时间为12个月(95%CI为5.6~16.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2.5个月(95%CI为8.6~14.2个月),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8.4个月(95%CI为4.1~10.2个月),1年生存率为42.6%。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常见的反应有口干、大便干燥、便秘,偶尔血压升高,一般不影响治疗。结论:参一胶囊治疗疗效明确,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较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辅助治疗药物值得推广。

    2010年09期 v.22 1076-1077+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146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临床研究

    韩云辉;怀珺;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将240例睡眠打鼾患者经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仪(PSG)进行夜间睡眠监测并同步监测24小时动态心电图,根据PSG监测结果分为146例OSAS组和94例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OSAS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改变及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OS-AS患者夜间睡眠时的低氧血症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0年09期 v.22 1078+1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超声观察日常生活干预对脂肪肝逆转的作用

    孙志英;贾化平;梁会泽;周环宇;张岚;高东;王海江;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的声像图特征及日常生活干预对脂肪肝的逆转作用。方法:2006年至2008年两院健康体检13 580例,超声检出脂肪肝5 169例,对脂肪肝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分型统计,并给予健康指导,1年后随访超声检查,观察日常生活干预的效果。结果:脂肪肝约占健康体检人数的38%,轻度脂肪肝2 716例,占20%;中度脂肪肝1 807例,占13%;重度脂肪肝543例,占4%;局限非均匀性脂肪肝103例,占1%。日常生活干预1年后,超声复查:95%轻度脂肪肝和27%中度脂肪肝图像恢复正常;另有73%中度脂肪肝转为轻度脂肪肝;64%重度脂肪肝较前好转,另36%图像改变不明显;而局限非均匀性脂肪肝76%完全恢复,24%较前好转。结论:超声检查是健康体检诊断脂肪肝的重要手段,日常生活干预对脂肪肝的逆转有重要意义,而超声随访则能为判断日常生活干预效果提供切实依据。

    2010年09期 v.22 1079-1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肝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临床观察

    段树鹏;朱利红;

    目的:探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技术治疗肝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肝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保肝、利尿、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多次治疗性腹穿放液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腹水蛋白及补体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技术治疗肝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能取得很好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2010年09期 v.22 1082-1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综合干预对免费服药精神分裂患者疗效的影响研究

    谢守付;董晔;李奕;乔晶;张宇楠;

    目的:评估综合干预方法对接受免费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500例贫困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0人,干预组的患者每月由专业医生随访发药并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的患者每月在社区集中取药。观察1年,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社会功能、幸福感指数、监护率、复发率、再住院次数及肇事肇祸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在疾病疗效、社会功能、幸福感指数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年均复发次数、年均住院次数、肇事肇祸次数上均呈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干预方法能提高免费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幸福感,能减少复发,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2010年09期 v.22 1084-1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李裕基;张宏文;张文顺;高欢;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4例抑郁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帕罗西汀组,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治疗,疗程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艾司西酞普兰组HAMD、HAMA评分均较帕罗西汀组显著下降(P均<0.05);治疗4~8周,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74.1%和59.2%,帕罗西汀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79.6%和63.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1.6%,较帕罗西汀组44.4%显著为低(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与帕罗西汀相似,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轻。

    2010年09期 v.22 1086-1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分析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可行性

    房志华;王建中;

    目的:探讨急性ST段型心肌梗死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介入治疗(PCI)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4例行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组(80例)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64例)。对比观察:1)穿刺成功率与PCI成功率;2)术中置入支架数及指引导管的选择;3)穿刺的并发症;4)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置入支架数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穿刺并发症低于股动脉组(2.5%:12.5%,P<0.05)。经桡动脉途径往往需要支撑力较好的指引导管。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时,经桡动脉途径安全、有效,是可行的。

    2010年09期 v.22 1088+1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通心络治疗脑动脉硬化症80例临床分析

    吴先均;

    目的:探讨通心络在脑动脉硬化症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医院住院诊断脑动脉硬化症80例予通心络口服治疗前、治疗后6周的临床表现,TCD及TC、TG、HDL-C、尿酸进行比较,判定患者疗效。结果:经通心络治疗后有效率达83.75%(67/80),其中痊愈44例,显效23例,无效10例,2例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肺部感染进展至呼吸衰竭死亡,1例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死亡。结论:通心络在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2010年09期 v.22 1089-1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卡维地络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8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苏晓东;

    目的:观察卡维地络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NYHA心功能Ⅱ-Ⅳ级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常规治疗(ACE I+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洋地黄)+卡维地络;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治疗。随访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变化。结果:治疗1年两组心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LVEDD、LVESD均较治疗前减少,治疗组更明显。结论:卡维地络对慢性心力衰竭有较好疗效。

    2010年09期 v.22 1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乌拉地尔抢救25例高血压急症效果观察

    王晶;

    目的:观察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急症的疗效。方法:将50例高血压急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给予乌拉地尔治疗,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治疗。观察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0 min、20 min、30 min、60 min、120 min不同时间点血压、心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用药后血压下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临床总有效率96%,无严重并发症。对照组总有效率80%,心率明显加快。结论:乌拉地尔抢救高血压急症疗效优于硝酸甘油。

    2010年09期 v.22 1092+1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疏血通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刘琼;丁娜;鹿丽华;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住院的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疏血通及普通治疗。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在心绞痛缓解时间、心绞痛消失时间、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方面(P<0.01),治疗前/后ST段平均下移程度(P<0.05)、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甘油三脂,有显著差异。结论:疏血通可安全有效的缓解不稳定心绞痛。

    2010年09期 v.22 1093-1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厄贝沙坦治疗34例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齐捷;

    目的:观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1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血压(BP)、心率(HR)、心胸比率变化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比较轻微。结论:厄贝沙坦治疗老年CHF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老年CHF的一线药物。

    2010年09期 v.22 1095-1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赵丽琼;

    目的:进一步了解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影响服药依从性的原因。方法:采用问卷的方式对194名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服药依从性优为21.5%,服药依从性差为78.9%。不依从者:31.4%患者不愿意接受长期服药,27.5%的患者是因为经济原因,13.7%的患者认为无症状没必要服药。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血压控制较好,与不依从患者的血压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依从患者有2例发生脑血管意外,4例发生心绞痛。结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主要原因为不愿意接受长期服药及经济方面的原因。

    2010年09期 v.22 1097+1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老年人高血压病599例临床药物疗效分析

    王丽娟;

    目的:高血压病为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应及时治疗、选药。方法:按病情的不同采用一线给药法、二线给药法、三线给药法。本文以硝苯地平组,巯甲丙脯酸组和复方降压片组的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硝苯地平组治疗350例,显效280例,好转40例,有效率91.4%;巯甲丙脯酸组治疗49例,显效24例,好转19例,有效率87.8%;复方降压片组治疗200例,显效100例,好转45例,有效率72.5%。钙通道阻滞剂疗效最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疗效显著,复方降压片组疗效一般。结论:一线药物治疗老年人高血压病较理想;二线药物降压缓慢确切;三线药物不主张单独使用。

    2010年09期 v.22 1098-1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低分子量肝素与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玄太权;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与奥扎格雷纳联合用药,对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方法:应用上述两种药物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与葛根素治疗对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低分子量肝素、奥扎格雷钠联用组用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4 d,联用组总有效率、明显有效率(分别为88.3%和69.7%)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3%和38.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量肝素与奥扎格雷钠联用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2010年09期 v.22 1100-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36例房颤抗凝治疗临床分析

    贾茹芹;

    目的:分析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探讨基层医院房颤抗凝治疗存在的问题。方法:对我院136例房颤患者住院及门诊随诊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1例为慢性房颤,其中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占75例,接受华法林治疗的占36例。未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原因:4例为抗凝禁忌症。38例为医生担心出血并发症和患者不能按要求检测INR和患者的依从性差,这类患者多数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作为替代华法林抗凝的措施。INR达标率33.33%(12例)。结论: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存在应用不足,因而加强医生对华法林抗凝知识的教育及使用安全有效的抗凝新药达比加群酯将会更好地促进房颤的抗凝治疗。

    2010年09期 v.22 1102-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朱波;郭桂荧;

    目的:采用高氧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用高氧液加药物治疗,对照组单采用药物治疗,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改善血流变学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高氧液体疗法治疗脑梗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2010年09期 v.22 1104-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茴拉西坦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对照研究

    张红燕;邓炳烜;孙红霞;

    目的:探讨茴拉西坦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对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用利培酮合并茴拉西坦300 mg/d治疗,对照组单用利培酮2~6 mg/d治疗,应用WAIS-RC、WMS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8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8周后WAIS-RC、WMS量表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茴拉西坦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故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建议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合并茴拉西坦治疗。

    2010年09期 v.22 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与保守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

    张国华;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保守与微创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选择出血量为25~40 ml的基底节区脑出血149例,随机分为微创组72例,应用微创术治疗。对照组77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结果:微创组治疗后14d S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Barthel指数、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死亡1例。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2010年09期 v.22 1106+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奎硫平合并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贾永涛;马继东;

    目的:探讨奎硫平合并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61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奎硫平合并舍曲林(合用组)与舍曲林(对照组)治疗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和相关实验室检查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HAMD和HAMA的评分均显著降低,尤以合用组明显,TESS评分各周差异均不明显。结论:奎硫平合并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舍曲林,且耐受性好。

    2010年09期 v.22 1107-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三联药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6例疗效观察

    陈雪梅;

    目的:探讨三联药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的13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66例,对照组(B组)64例。B组用卡托普利与尼群地平;A组用倍他乐克、卡托普利与尼群地平联用(称三联药法):倍他乐克每次6.25~12.5mg,2次/d;卡托普利12.5~75 mg/d;尼群地平每次10 mg,3次/d。先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压变化调整剂量,以达治疗目的,倍他乐克最大剂量为25mg/d,卡托普利为75 mg/d,尼群地平为30 mg。5周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记录降压效果、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3.94%,B组总有效率为81.2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三联药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用药方案有效。

    2010年09期 v.22 1109+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齐拉西酮对精神病性抑郁症的增效作用

    马希威;孙红;崔玉泽;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合用齐拉西酮对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6例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帕罗西汀合用齐拉西酮)和单用组(单用帕罗西汀),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韦氏记忆量表修订版(WMS-RC)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阶段HAM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第4、6周末,合用组评分显著低于单用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WMS-RC中各项目均明显改善(P均<0.01),而合用组短时记忆的改善比单用组更明显(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帕罗西汀合用齐拉西酮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可增加疗效,安全性好。

    2010年09期 v.22 1110-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丙戊酸钠治疗中风后癫痫45例的临床疗效研究

    邓辉;王成芳;董会芹;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药物治疗中风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11月中风后癫痫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抗凝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则在普通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丙戊酸钠药物治疗,治疗后随访观察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发作率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随访观察未见肝、肾及血液系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丙戊酸钠负荷量治疗中风后癫痫效果较满意,且未发现比较明显的药物毒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2010年09期 v.22 1112-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奥氮平与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临床对照研究

    夏远东;

    目的:比较奥氮平与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儿童多动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奥氮平及利他林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12周末用多动指数量表(Conners)、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分比较。结果:奥氮平和利他林组的患者在治疗12周末多动指数总分和行为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在治疗12周末奥氮平组的行为总分较利他林组明显降低;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奥氮平治疗儿童多动症症状和注意缺陷的效果与利他林相当,但对行为障碍的总体改善程度要优于利他林。

    2010年09期 v.22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神经刺激仪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中的应用

    连广宇;徐海生;张艳杰;冯红艳;张守江;贺文霞;朱峥晖;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中,使用神经刺激仪定位闭孔神经阻滞对闭孔神经反射的预防作用。方法:择期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硬腰联合麻醉伍用神经刺激仪定位闭孔神经阻滞,B组单纯硬腰联合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平面及肌松效果,术中闭孔反射出现的程度。结果:A组患者无闭孔反射出现,B组闭孔神经反射共出现6例,明显高于A组,其差异程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闭孔神经阻滞可有效预防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中闭孔神经反射。

    2010年09期 v.22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在甲状腺功能减退中的应用

    欧阳彬;

    目的:探讨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及其与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比检测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促甲状腺激素血清水平。方法:运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8例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112例正常健康人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甲状腺功能减退组促甲状腺激素血清水平(28.265±17.114)mIU/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全面对比下,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结论:目前,检测血清中的促甲状腺激素是临床上诊断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必要指标,相比酶联免疫吸附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准确性、特异性较好,灵敏度高,简便、快速,可为临床提供良好的检测结果。

    2010年09期 v.22 1116+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26例前足损伤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的临床应用

    程相伟;冯连伟;高秀丽;刘太全;高培基;

    目的:报道和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前足损伤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4年至2008年8月,应用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17~56岁(平均28.5岁)。急诊修复12例,择期修复14例。皮瓣切取面积最大为19 cm×13 cm,最小为10 cm×6 cm,蒂长8~14 cm,蒂宽3.5~4.5 cm。18例供区直接缝合;8例经植皮闭合伤口。结果:26例中23例全部成活,2例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愈合,1例远端部分坏死经植皮愈合。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质地良好,可修复感觉,远端蒂皮瓣修复前足外伤组织缺损具有皮瓣切取容易,成活率高,不损伤主要血管,供区损伤小,是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比较理想的方法。

    2010年09期 v.22 1117-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盐酸哌罗匹隆片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30例临床观察

    孟凤华;李国兰;冷树东;

    目的:探讨盐酸哌罗匹隆片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盐酸哌罗匹隆片治疗精神分裂症30例,采用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疗程8周。结果:盐酸哌罗匹隆片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有效率88.6%,显效率62.8%,不良反应小。结论:盐酸哌罗匹隆片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是安全有效的。

    2010年09期 v.22 1119-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肺结核合并血吸虫肝病患者抗痨治疗的疗效分析

    廖亦工;

    目的:肺结核合并血吸虫肝病的患者在抗痨化疗过程中,辅以保肝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初治肺结核合并血吸虫肝病的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抗痨化疗+保肝治疗,乙组为单纯抗痨化疗组,观察保肝治疗的疗效。结果:肺结核合并血吸虫肝病的患者在抗痨化疗同时,辅以保肝治疗,延缓肝损害和黄疸的发生时间,两组发生时间进行t检验,t=6.82,P<0.01。明显降低肝损害和黄疸的发生率,单纯抗痨组肝损害和黄疸的发生率为55.5%,抗痨加保肝组肝损害和黄疸的发生率为13%,x2=12.480,P<0.05。结论:血吸虫肝病的肺结核患者,采取抗痨化疗和保肝同时治疗,可有效减少肝损害的发生率,延缓肝损害的出现。

    2010年09期 v.22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城市户口与流动户口婴儿的喂养与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董保华;

    目的:探讨我院地段城市户口与流动户口婴儿喂养与健康状况的差别。方法:通过调查婴儿喂养方式,地段儿童系统管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流动户口婴儿母乳喂养率及贫血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城市户口(P<0.05)。结论:加强孕期宣教和哺乳期指导,提高城市母亲母乳喂养率,对流动户口母亲要进行合理辅食添加指导,提高母亲科学育儿水平。

    2010年09期 v.22 1121-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谭佳音;

    目的:观察葡萄糖酸锌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腹泻患儿11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加补锌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09%和65.4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可缩短病程,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0年09期 v.22 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子宫疤痕处妊娠24例临床分析

    马晓东;肖青;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处妊娠(CSP)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24例CS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12例误诊为宫内早孕行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其中10例刮宫术中发生大量阴道出血伴失血性休克,2例药物流产后大出血。24例均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其中12例行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12例行米非司酮+氨甲喋呤联合保守治疗成功,均保留了生育功能。结论:有剖宫产史的患者再次受孕时,有发生子宫疤痕处妊娠的危险,在行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中易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术前应行B超检查明确胚胎着床的部位。一旦确诊,禁忌直接行人工流产术,可先行药物保守治疗,一旦发生阴道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可行开腹局部病灶切除术。

    2010年09期 v.22 1123-1124+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胰腺癌的遗传易感性

    许幼仕;许荣海;黄美虹;彭维林;黄秋生;

    2010年09期 v.22 1125-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检测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黄延平;

    目的:探讨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及其与放射免疫法对比检测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运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和放射免疫法测定36例原发性肝癌、32例肝硬化和6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结果: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的甲胎蛋白血清水平(86.956±160.237)ng/ml,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放射免疫法(RI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优于放射免疫法。结论:目前,检测血清中的甲胎蛋白水平是临床上诊断肝癌的至关重要的指标,相比放射免疫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快捷、简便可为临床提供理想的检测结果。

    2010年09期 v.22 1127+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肝胆结石124例临床分析

    喻海;

    目的:总结肝胆结石的诊断、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124例肝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4例患者胆囊结石55例(44.35%),胆总管结石13例(10.48%),肝内胆管结石30例(24.19%),2个以上器官多发结石26例(20.97%);B超结石检出率为89.52%,符合率为94.07%;本组124例中,死亡3例;手术后发生并发症22例(17.74%),均经对症治疗治愈。结论:肝胆结石临床表现多样,术前对病情的准确判断与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手术方法是肝胆结石手术成功的关键。

    2010年09期 v.22 1128-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AF治疗胸腰椎骨折49例分析

    李万云;

    目的:探讨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手术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49例,男32例,女17例,年龄17~62岁,平均37.6岁。受伤节段为T11~L4。侧位X线片示骨折椎体?形变。骨折椎体高度压缩程度为1/4~3/4。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6年5个月,平均26个月,椎体前后缘高度分别由术前平均36.5%和80%恢复到术后平均93.2%和98.2%,Cobb's角由术前平均24°恢复到术后平均2.3°,脊髓损伤患者按Frankel分级,除4例A级无明显改善外,其余病例均有明显改善,平均改善1级以上。结论: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是肯定的。是否减压和植骨要看病情及每个医疗人员的习惯。

    2010年09期 v.22 1130+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帕罗西汀片治疗儿童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观察

    秦坤;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片(乐友)治疗儿童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8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儿童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应用帕罗西汀片及劳拉西泮片各34例进行对照治疗。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帕罗西汀片与劳拉西泮片对广泛性焦虑症均有显著疗效,帕罗西汀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劳拉西泮轻微。结论:帕罗西汀片治疗儿童广泛性焦虑症安全有效。

    2010年09期 v.22 1131+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双穿刺点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单纯腰椎间盘手术的体会

    王嵘巍;刘大船;

    目的:比较双穿刺点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手术中的麻醉阻滞效果。方法:50例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A组,先行T12~L1硬膜外穿刺向尾侧置管4 cm,再于L2~3用25 G腰麻针直接穿刺正中入路,针孔向头侧,见清亮脑脊液溢出,在10~15秒内注入0.5%布比卡因2.5~3 ml,退出穿刺针。连续硬膜外麻醉B组,根据病变节段选择T12~L1或L1~2间隙单纯行硬膜外穿刺向尾置管4 cm,2%利多卡因15~20 ml分2~3次注入并不断观察血压及体表麻醉范围。每组25例。比较术中镇痛、肌松效果及血压变化。结果:在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手术中腰-硬联合麻醉效果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采用双穿刺点腰-硬联合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行。25 G腰麻针直接成功率高。

    2010年09期 v.22 1132-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心理与健康

  • 麻醉的术前心理干预对患者全麻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黄贵林;

    2010年09期 v.22 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焦虑心理的因素分析与应对

    肖艳;申学斌;李全;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理焦虑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临床观察、交谈、问卷调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理焦虑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结果: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减轻和解除患者焦虑心理。结论:认真收集和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运用较科学的心理护理措施才能取得一定效果。

    2010年09期 v.22 1155+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

    马继东;潘赞;鲍苏;

    目的:探讨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应对方式。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SCSQ)量表对102例精神科医生进行心理健康状态测评。结果: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精神专科医院医生总体在SC l-90中的强迫和抑郁症状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焦虑症状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积极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症状因子呈极显著性负相关(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抑郁和焦虑症状因子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与强迫、躯体化症状因子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滞后于全国成人水平,总体水平较差。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

    2010年09期 v.22 1156+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腹部闭合伤合并颅脑损伤的救治

    王宏伟;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伤合并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204例腹部闭合伤合并颅脑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50例,好转36例,死亡18例。结论:腹部闭合伤合并颅脑损伤病情复杂,病残、病死率高,应早诊断,早治疗。

    2010年09期 v.22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祛浊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刘晓平;黄丽丽;姚玲;

    2010年09期 v.22 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青年人脑出血78例临床分析

    薛秋芳;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脑出血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出血部位。方法:选择78例15~45岁的脑出血患者,分析其病因、出血部位和危险因素。结果:发病原因:脑动脉粥样硬化27例,脑血管畸形21例,动脉瘤7例,肿瘤5例,脑底异常血管网3例,原因不明15例。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吸烟、过量饮酒、高脂血症、家族史。结论:中青年人脑出血的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管畸形最常见,以高血压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2010年09期 v.22 1135+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风后抑郁症调查分析报告

    朴宗宇;朴文学;

    2010年09期 v.22 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克林澳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8例疗效观察

    王楠;

    2010年09期 v.22 1137-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出血性脑梗死43例临床分析

    马辉;安超;

    2010年09期 v.22 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增液承气汤治疗氯氮平致便秘65例

    朱必苓;

    目的:观察增液承气汤治疗氯氮平所致便秘的疗效。方法:用中医辩证论治方法,选用增液承气汤随证加减治疗65例便秘患者。结果:总有效率达96%。结论:增液承气汤治疗氯氮平所致便秘的疗效满意,是治疗便秘的有效方法。

    2010年09期 v.22 1139-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利培酮对心电图Q-T间期影响的研究

    李春燕;

    2010年09期 v.22 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83例精神病司法鉴定案例分析

    钟云川;胡必丰;

    目的:总结今年以来精神病鉴定形势的变化。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至11月83例鉴定案例分析。结果:委托单位多元化,交通事故致脑外伤性精神障碍案例增加。结论:司法精神病鉴定在新形势下发生了新的变化。

    2010年09期 v.22 1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抗抑郁药临床应用品种变化趋势

    孟丽华;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抗抑郁药用量的调查统计,分析该类药物临床应用品种的变化趋势,为合理用药及药品计划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研我院7种抗抑郁药的使用情况,计算三环类抗抑郁药与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占总量的比例,根据使用金额较大或具代表性。选择目前我院使用的抗抑郁药7个品种,逐一计算不同年份的用量,分别将各药及两类药的用量做比较。结果:三环类药物的使用逐渐减少,而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药物使用逐渐上升。结论:随着药理学的快速发展,新型的抗抑郁药物疗效好,不良反应小,越来越受到临床患者的青睐。

    2010年09期 v.22 1142-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小剂量奎硫平治疗顽固性难治性失眠42例

    张彬;展闯;孔艳翎;寇金爱;刘爱东;

    目的:应用小剂量奎硫平治疗顽固性失眠做以研究阐述。方法:符合入组标准42人,治疗前均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分别给予小剂量奎硫平晚1次口服,分别于2、4、6、8、12周后再次应用PSQI量表评分。结果:3人失访,2人因不能耐受停药,37人病情明显好转,3人治愈,12周PSQI量表减分率17.23±2.77(P<0.01)。结论:小剂量奎硫平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值得推广。

    2010年09期 v.22 1144+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反复桡动脉穿刺自然形成内瘘32例观察

    赵顺齐;杨斌桂;屈巧兴;

    2010年09期 v.22 1145+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体征-感觉过敏

    白衣成;

    2010年09期 v.22 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护理

  • 1例2型糖尿病并发肛周脓肿患者的护理

    邢慧玲;郝秀华;

    2010年09期 v.22 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对140例脑卒中急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高长云;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急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临床确诊的260例首发脑卒中导致急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治疗组(康复组,140例)和常规神经内科护理对照组(对照组,1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同时给予康复护理治疗,包括卧床期合理的肢体位置摆放,心理干预,被动运动等,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对运动功能进行评测,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结果:康复护理治疗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确实对脑卒中急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2010年09期 v.22 1167-1168+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251例经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护理

    于艳丽;崔洪红;张晓丽;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61例接受经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患者术前予以心理护理,术中严密观察、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手部血液循环、并发症及做好出院指导等措施。结果:251例患者无护理并发症,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5.8%。结论:高质量的围术期护理是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手术成功、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2010年09期 v.22 1169-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两种不同路径行冠脉介入诊治的护理体会

    李玉琼;

    2010年09期 v.22 1171-1172+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收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

    曹九英;许律琴;向锋;

    目的:探讨收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2008年1月至12月在本院精神科住院的300例收容精神病患者和300例非收容精神病患者住院资料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收容组与非收容组性别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容组与非收容组外地户口、年龄18~35岁、生活自理、家属联系情况,院外肇事肇祸情况,院内冲动、伤人毁物行为,合并躯体疾病情况,了解既往史情况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了解收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收容精神病患者康复。

    2010年09期 v.22 1173-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

    李玉平;

    2010年09期 v.22 1175+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康复护理对老年冠心病67例的影响观察

    于晓红;张丽;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28例冠心病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疗法组的基础上增加康复运动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40.3%,对照组显效率为24.6%,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冠心病的运动康复是冠心病医疗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2010年09期 v.22 1176-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

    王翠英;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总结出脑梗死患者的护理经验,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采取系统化的护理模式和循序渐进的规范化的康复护理。结果:35%的患者肌力恢复,生活完全自理,语言表达能力、躯体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逐渐增强,吞咽动能逐渐恢复正常。无受伤、误吸、窒息、压疮、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其他合并症治愈。结论:脑梗死是一种患病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它不仅导致患者躯体残疾,而且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很大的影响,出现很多心理问题,精心治疗和护理是增强患者治病信心和康复的基础,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康复的保证,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的训练是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关键。

    2010年09期 v.22 1178+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饮食护理

    侯瑞;

    2010年09期 v.22 1179-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64例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

    才华;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对康复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采用谈话法和观察法调查64例脑卒中患者不同的心理障碍。结果:通过对64例脑卒中患者的心态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脑卒中患者抑郁心理及焦虑心理发生率较高,其次为恐惧心理、强迫心理和依赖心理过强等,据此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结论:脑卒中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加强心理护理措施,有利于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2010年09期 v.22 1181-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左心衰竭72例护理体会

    陈蓉;尹小华;刘天虎;曾洪燕;

    目的: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老年患者合并左心衰竭抢救护理。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近2年来,7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老年患者合并左心衰竭的抢救与护理。结果:72例中,抢救成功69例,死亡3例,抢救成功率为95.83%,死亡率为4.17%,2例心力衰竭纠正后,呼吸衰竭不能纠正死亡,1例因左心衰竭反复发作死亡。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老年患者合并左心衰竭时,抢救成功关键在于准确掌握病情,争取抢救时间,正确抢救措施及严谨的身心护理。

    2010年09期 v.22 1183-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老年患者胆道手术围术期舒适护理的应用

    刘宏;

    目的:通过舒适护理来提高老年患者对胆道手术围术期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法:对67例老年胆道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分组,33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整体护理,34例试验组在实施传统整体护理的同时采用了舒适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结果: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低于试验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舒适护理干预的患者其对护理的满意度增加,住院日降低,对术后的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010年09期 v.22 1185-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

    刘军;

    2010年09期 v.22 1187-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浅谈临终关怀

    解秀鸿;

    2010年09期 v.22 1189+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伍群萍;

    目的:探讨积极的护理行为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8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实施康复科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日常生活的护理、自我照顾能力的训练、认知训练及安全管理、心理护理。6个月后采用x2检验评估护理行为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的护理行为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显著提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0年09期 v.22 1190-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骨科患者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干预

    虎春洁;

    2010年09期 v.22 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25例重度子痫前期的观察与护理

    葛凤兰;苏春艳;

    2010年09期 v.22 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50例酒精依赖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和护理对策

    朱艳玲;杨薇;高欢;

    目的:分析酒精依赖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提出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半定式表格对50名酒精依赖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酒精依赖所致精神病患者以男性文化程度低者居多,社会功能明显受损,临床表现多样且合并有较多的躯体疾病,以肝脏疾病和消化道疾病多见。结论:酒精依赖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宜早期戒酒,加强对合并症的治疗,细致的做好各种症状的护理,适时的辅以心理疏导,积极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010年09期 v.22 1194+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浅析精神科归档病历护理记录缺陷及综合干预对策

    周先华;

    目的:分析精神科归档病历护理记录书写缺陷原因并探讨综合干预对策。方法:对2008年786份出院归档病历的8 152次护理记录存在的缺陷进行总结分析、分类登记及护理记录质量检查评分;针对护理记录缺陷采取相应干预对策,并对2009年805份出院归档病历的8 561次护理记录存在的缺陷进行分类登记和护理记录质量检查评分。结果:2009年805份出院归档病历的8 561次护理记录缺陷发生率为5.41%,护理记录检查质量评分均分为98.31±3.25;2008年786份出院归档病历的8 152次护理记录缺陷发生率为18.72%,护理记录检查质量评分均分为93.53±3.16,与2009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完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监控机制,提高护士综合素质,能有效降低精神科护理记录书写缺陷发生率,提高精神科护理记录书写质量。

    2010年09期 v.22 1195-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家庭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高黎妮;

    2010年09期 v.22 1197-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残疾与康复

  • 超早期康复训练对50例急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史莉瑾;邢红霞;王玉梅;李杰;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100例急性卒中患者分别进行基础治疗和基础治疗加超早期运动康复与生活能力训练,于入院时和4周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测评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组内及组间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1),康复组改善明显。结论:超早期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2010年09期 v.22 1157-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及ADL的影响

    吴芳芳;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临床基础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治疗:运动疗法、作业治疗认知训练、ADL训练、心理护理。采用BRUNNSTROM评定患者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及A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对其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2010年09期 v.22 1159-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病例报告

健康教育

  • 实施家属同步健康教育对宫颈环扎术后患者的影响

    汤建萍;李莹莹;

    目的:探讨对宫颈环扎术后患者及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对延长患者的孕周,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胎儿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向患者及家属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发放我院沿用多年不断完善的患者健康教育路径表,比较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知识的效果评价。结果:健康教育后患者及家属在健康知识结果评价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结论:对宫颈环扎术后患者及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有效发挥家属的社会支持作用,延长患者的妊娠期,取得良好的结果。

    2010年09期 v.22 1161-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护生参与指导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实践

    张会敏;张海洋;张金华;李秀敏;

    目的:探讨如何利用护生资源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指导。方法:选取护理本科大三学生中成绩较好,具有爱心、责任心和细心,沟通能力较强且自愿参与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的优秀护生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在社区医护人员的带领下参与指导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结果:社区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用药依从性,血压的有效控制,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均较健康教育之前明显提高。结论:利用当地医学院校护生参与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提高了当地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治疗效果,改变了高血压患者行为的认识;同时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护理专业内涵的理解。

    2010年09期 v.22 1163-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乳腺增生患者的影响

    杨明艳;龙子仙;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乳腺增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药物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70例,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加用中医整体观,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观察组对乳腺增生认知程度显著提高;在药物依从性、病后调护、健康行为、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五个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不仅能改变其不良的健康观念,降低乳腺增生患者的复发,更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10年09期 v.22 1165-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