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晓林;
目的:对具有强迫症状者采用体育运动干预研究,为人们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SCL-90量表、艾森克EPQ量表进行评定,以我院2010年3月至6月门诊有强迫症状者6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30人,以体育兴趣小组的活动方式干预,对照组不干预。结果:运动干预6周后,研究组强迫症状(t=3.43,P<0.01)、情绪稳定性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x2=12.4,P<0.001)。强迫症状与情绪稳定性、个性特征有相关性。结论:强迫症状的改善效果与运动处方相关;合理安排体育锻炼和娱乐性运动活动有利于改善强迫症状,并能够培养健康的个性和稳定的情绪。
2011年11期 v.23 1306+1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3 ] - 王水轮;
目的:探讨奥氮平与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使用奥氮平和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各30例,疗程3个月。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1]评定生活质量。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各评定一次。结果:两组均有显著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奥氮平组不良反应比氯氮平组少。奥氮平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奥氮平和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奥氮平不良反应少,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明显优于氯氮平。
2011年11期 v.23 1354+1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7 ] - 李春燕;郝建辉;郭娅慧;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的糖脂代谢情况。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68例首发抑郁症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测量人体学指标: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及腰围/臀围比值(以下简称腰臀比),BMI=体重/身高2(kg/cm2),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FBS)、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结果:(1)抑郁症组空腹TG及血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HDL值抑郁症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抑郁症组餐后TG及血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首发抑郁症患者存在有一定的糖脂代谢异常,临床医师应该对抑郁症患者的血糖、血脂进行随访监测,以便早期发现、治疗糖脂代谢性疾病。
2011年11期 v.23 1355-1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76 ] - 王建平;肖玉雄;
目的: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慢性腰腿痛者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8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慢性腰腿痛患者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进行筛选,再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发现CESD≥20分者72例(39.78%),HAMD评分总分平均为(31±7.87)分,因子分以阻滞、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和绝望感为高,日夜变化不明显,自知力多完整。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慢性腰腿痛合并抑郁障碍者以中度抑郁居多,阻滞、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和绝望感为抑郁方面主要临床相,自知力多完整。
2011年11期 v.23 1357+1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83 ] - 徐静文;
目的:研究利培酮口服液与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意义。方法:将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研究组口服利培酮口服液治疗,对照组口服奥氮平治疗,疗程为12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末、治疗8周末、治疗12周末分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及辅助检查结果来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末,利培酮口服液组的显效率为45%,有效率为100%;奥氮平组的显效率为25%,有效率为95%;两组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各因子减分比较上,阳性症状减分、阴性症状减分的差异性不明显(P>0.05),一般病理减分的差异性明显(P<0.05)。两种药物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均有改善效果,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培酮口服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奥氮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培酮口服液与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总体疗效相当,但利培酮口服液更适合合并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2011年11期 v.23 1358-1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李晓华;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阿立哌唑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喹硫平和阿立哌唑治疗8周,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6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完成了研究,喹硫平组31例,阿立哌唑组32例。治疗8周后,喹硫平组显效率74.19%,有效率90.32%;阿立哌唑组显效率78.13%,有效率90.63%。两组疗效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喹硫平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48%,阿立哌唑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0%,两组间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喹硫平组和阿立哌唑组均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是嗜睡(16.13%:15.63%)、头昏和昏厥(12.90%:15.63%),但两组间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喹硫平组口干、食欲减退或厌食比阿立哌唑组多(16.13%:3.13%,P<0.05;19.35%:3.13%,P<0.05),阿立哌唑组恶心呕吐、头痛的发生率比喹硫平组多(15.63%:3.23%,P<0.05;18.75%:0.00%,P<0.01)。两组锥体外系反应不明显,较少引起体重增加和月经紊乱,没有溢乳现象。结论:喹硫平和阿立哌唑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轻,只是表现有异同而已,且患者均能耐受。两种药物均为疗效好、安全性高,对体重和月经影响较小、无溢乳的抗精神病药,且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好。
2011年11期 v.23 1361-1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8 ] - 孙曼莉;
目的:探讨胸部X线体检对慢性精神病患者感染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8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病患者感染肺结核的X线胸片进行分析,观察其影像学改变。结果:慢性精神病患者合并肺结核病变多为继发性,影像表现多样。结论:长期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为结核病的易感群体,临床表现不典型、隐蔽、易患难治、易复发,定期胸部X线体检是早期发现疾病的十分重要的检查方法。
2011年11期 v.23 1363-1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7 ] - 卢业武;
目的:为了了解网络成瘾青少年自我和谐和家庭功能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用网络成瘾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2009年1月至12月在潜江市精神病医院门诊就诊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并以潜江市章华高级中学、潜江市刘岭初级中学的学生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在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以及总的功能上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网络成瘾与自我刻板性无明显相关外,与自我和谐的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以及家庭功能的各因子均有显著相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自我的灵活性对网络成瘾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2011年11期 v.23 1364-1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9 ] - 何林海;
目的:探讨阿普唑仑联合小剂量奋乃静治疗酒精戒断综合征的疗效。方法:48例存在酒精戒断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阿普唑仑组(采用阿普唑仑联合奋乃静治疗)及氟哌啶醇组(氟哌啶醇治疗),每组各24例,采用酒精戒断综合征评定量表[1]、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疗效。结果:阿普唑仑组的酒精戒断综合征评定量表在治疗第3、57、天的评分均显著低于氟哌啶醇组,而抑郁自评量表(SDS)在第5、7天的评分也显著低于氟哌啶醇组。结论:阿普唑仑联合小剂量奋乃静治疗酒精戒断综合征的疗效确切安全。
2011年11期 v.23 1368-1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8 ] - 宋朝功;田晓红;张三林;
目的:观察止痛安神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给予止痛安神口服液,对照组给予相应的安慰剂,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HRV)、心绞痛和抑郁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4周后两组的心绞痛和抑郁症状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周后对照组的HRV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HRV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止痛安神口服液能较好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HRV、心绞痛和抑郁等症状。
2011年11期 v.23 1369-1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0 ] - 李长远;李丽霞;
目的:了解丁二酸洛沙平合并癫痫平片对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处于疾病稳定期的患者,使用丁二酸洛沙平合并癫痫平片与单用丁二酸洛沙平维持治疗,随防1年,并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和疗效评定。结果:研究组中痰气郁结证患者无复发,优于对照组的6例;研究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改善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好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亦少。结论:丁二酸洛沙平合并癫痫平片维持治疗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有效预防痰火上扰证及痰气郁结证患者复发,值得推荐。
2011年11期 v.23 1371-1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陈汉波;
目的:探讨心境障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的116例心境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双相障碍诊断率为17.2%,新型抗抑郁药应用比例82.8%,情绪稳定剂在抑郁症中的使用率为5.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为67.2%。结论:临床医师对双相障碍的识别和诊断情况不容乐观。对情绪稳定剂的认识不够全面。单用或联用奥氮平逐渐成为临床医师治疗心境障碍的又一选择。
2011年11期 v.23 1373-1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2 ]
- 钟龙;潘蕾;郝文静;汪富军;胡小平;胡秀秀;
目的:了解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常见抗原抗体阳性携带情况。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9月在南京市青龙山精神病院住院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701例采用金标记免疫分析技术(胶体金法)检测乙肝五项、抗HIV、抗Tp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抗HAV、抗HCV抗体,同期正常住院的460例精神病患者为对照组,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1例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抗Tp抗体阳性率4.1%(其中男性2.2%,女性6.2%,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HBV总感染率45.4%,抗-HBs阳性率31.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BsAg阳性率9.3%,抗-HBc阳性率19.0%,高于对照组(P<0.05);抗-HCV阳性率2.4%,HBeAg阳性率1.9%,抗-HBe阳性率5.8%,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发现1例抗-HAV阳性和1例抗-HIV阳性。结论: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是某些传染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是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应该常规血清标志物检查,加强监管,积极预防和治疗。
2011年11期 v.23 1311-1313+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9 ] - 李小钧;刘琳;王向群;
目的:评价双环醇片治疗氯丙嗪、氯氮平所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5例使用氯丙嗪、氯氮平后所致肝损害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接受每日口服双环醇片75 mg治疗,对照组57例,采用保肝药物水飞蓟宾胶囊治疗,观察连续用药4周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在肝功能与综合疗效方面,两组均得到改善,但治疗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未发现与双环醇片有关的不良事件。结论:双环醇片治疗由氯丙嗪、氯氮平所致肝损害有效且安全。
2011年11期 v.23 1314-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49 ] - 何杏梅;张程赪;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与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体质量、血糖、血脂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阿立哌唑系统治疗)与对照组(奥氮平系统治疗),共治疗8周,于基线、治疗第4周末和第8周末分别对患者的催乳素、血糖、血脂进行测定。结果:在治疗4周末和8周末研究组患者的催乳素、体质量、血糖、血脂与基线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第4周末和8周末的催乳素、体质量较基线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催乳素在第4周末和8周末相比,均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催乳素、体质量无明显影响,而奥氮平对催乳素、体质量有一定影响,两者对血糖、血脂均无明显影响。
2011年11期 v.23 1317-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65 ] - 介勇;汪作为;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韦氏记忆量表(WMS)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用利培酮治疗超过8周的36例男性、24例女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进行认知功能评定,选用60例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均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做对照。结果:慢性精神分裂症组P300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WCST及韦氏记忆量表各项成绩(除背数外)均低于对照组(P<0.01 or P<0.05)。而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测试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全面的认知功能损害,其认知功能损害无明显性别差异。
2011年11期 v.23 1320-1321+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8 ] - 黄六容;魏炎;张程赪;
目的:探讨分裂情感精神障碍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动态变化研究及临床意义。方法:50例分裂情感精神障碍患者分别在入院第2天、第1月、第2月及第3月测定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促甲状腺素(TSH)水平。结果:患者入院第1月FT3水平(1.6±0.5)ng/ml较入院第2天(2.1±0.6)ng/ml显著下降(P<0.05);入院第2月及第3月FT3水平(1.4±0.5)ng/ml(,1.2±0.4)ng/ml继续下降,前后对照比较研究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FT4、TSH水平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变化可能在分裂情感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2011年11期 v.23 1322-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8 ] - 邹桂香;张程赪;文万军;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与利培酮口腔崩解片治疗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12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疗程12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不良反应量表(TESS)、不良事件记录表、健康状况问卷(SF-36)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PANSS评分均显著下降,两组间在疗效评定、不良反应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与利培酮口腔崩解片治疗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相仿,起效都较快,不良反应较少,它们都是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
2011年11期 v.23 1325-1327+1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8 ] - 杨兆正;高茂军;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幻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共收集18例伴有幻听和26例不伴幻听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测定,并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判定其精神症状。结果: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测定显示伴有幻听精神分裂症患者P3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不伴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P3波潜伏期与幻听呈显著正相关(r=0.29,P<0.05),波幅与幻听呈显著负相关(r=-0.18,P<0.05)。结论:伴或不伴幻听的精神分裂症可能有不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2011年11期 v.23 1328-1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5 ] - 潘文燕;杜宝国;杨建明;陈冰容;刘磊;
目的:调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就诊途径,使精神疾病患者能得到早期而正确的治疗。方法:完成对234例首发患者及家属调查,包括一般情况、非精神病专科就诊情况、延迟至精神科求助原因、精神科就诊途径及原因、精神病未治疗期病程等;以PANSS评估患者就诊时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非精神科的求助方式主要为社区精神病防治医生、宗教或迷信、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生、中医药或偏方、普通心理咨询等;到精神科求助的原因主要为患者出现了家属不能接受的行为;延迟至精神科求助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及家属的精神卫生知识比较匮乏;精神病未治疗期病程(DUP)中位数为7个月,短DUP组的阳性症状总分比长DUP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P<0.01),短DUP组的阴性症状总分比长DU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P<0.01)。结论:加强社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建立社区精神疾病防治网络,充分发挥社区精神病防治医生的作用,有利于早期发现及治疗,缩短DUP,对改善疾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2011年11期 v.23 1330-1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9 ] - 李建峰;范俭雄;刘刚;高小宁;周群;黄云;李乐佳;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对认知功能及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在MECT治疗前后,完成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内分泌激素水平,比较治疗前后患者P300和内分泌激素的差异。结果:P2、N2、P3波幅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仅有T3在所有受试者中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结论:MECT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善患者注意、思维、判断以及言语整合的能力且对内分泌激素影响不大。
2011年11期 v.23 1333-1335+1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7 ] - 孙喜蓉;瞿正万;陈定华;
目的:探讨精神药物对尿吗啡定性检测的可能影响。方法:采用胶体金单克隆免疫层析法,调查45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期间阳性检出率。结果:尿吗啡定性检测阳性224例,占49.78%,单用氯丙嗪组为68.67%,氯氮平组为41.67%,利培酮组为19.48%。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氯丙嗪组和利培酮组阳性与用药时间呈显著正相关(B=1.648t,=2.385,P=0.018和B=1.620t,=3.442,P=0.001)。单用药组中42.52%尿检阳性,明显低于合用药组的56.36%(x2=8.59,P=0.003);前者阳性与用药时间呈显著相关性(B=1.272t,=2.421,P=0.016),后者阳性与男性和用药时间呈显著相关性(B=1.711和1.920t,=2.798和3.689,P=0.006和0.000)。利培酮合并氯丙嗪组阳性率为73.91%,明显高于单用利培酮组19.48%(x2=43.53,P=0.000);氯氮平合并氯丙嗪组为63.83%,明显高于单用氯氮平组41.67%(x2=4.034,P=0.045);剔除合用氯丙嗪影响因素,氯氮平合用其他精神药物组的阳性率与利培酮合用其他精神药物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843,P=0.358)。结论:精神药物,尤其是抗精神病药物是影响尿吗啡定性检测的重要干扰因素,可能与此类药物的代谢产物近似吗啡样物质有关。
2011年11期 v.23 1336-1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杨拓;赵荣;程辉;雷月娇;
目的:了解海洛因滥用者HIV感染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对本科住院的88名感染HIV的海洛因依赖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对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和药物滥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被感染者中男性占89.77%,女性占10.23%;平均年龄为(33.21±6.01)岁,25~40岁年龄段占到了92.05%;未婚者占52.27%;无业人员占52.27%;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占86.37%;汉族81.82%;初次吸毒年龄为(22.7±6.08)岁,其中25岁以下者占68.20%;吸毒年限(10.51±3.72)岁;全部有海洛因滥用静脉注射史和性混乱行为;环境、毒友诱惑和心理因素是造成复吸的主要原因。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合并感染HIV人群中以汉族、男性、未婚、无业、文化程度低者为主。初次使用年龄低。加强对吸毒人群特别是注射毒品者进行教育和行为干预,改变吸毒者的认知及行为方式,拒绝共用注射器,拒绝性乱行为是预防HIV感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2011年11期 v.23 1339-1340+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张立亮;
目的:观察度洛西汀治疗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80例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度洛西汀组与舍曲林组进行对照研究,疗程8周,采用医学结局研究用疼痛量表(MOSPM)、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度洛西汀与舍曲林的总体临床疗效相似,不良反应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度洛西汀治疗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度洛西汀起效时间较舍曲林快。
2011年11期 v.23 1341-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5 ] - 金建烽;严清章;巢亚琴;刘邦令;丁睿鹰;顾军;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对躁狂患者体质量及瘦素的影响。方法:80例未经药物治疗的首发躁狂患者,随机分为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治疗组各40例。于治疗前,治疗2、46、8、周,分别测定体重、瘦素。结果:(1)丙戊酸钠组体重、瘦素分别于治疗46,周开始增高(均P<0.05);卡马西平组体重、瘦素则于治疗6周、8周开始增高(均P<0.05)。(2)丙戊酸钠组治疗6周时的体重变化值8,周时的体重、瘦素变化值均高于卡马西平组(均P<0.05)。(3)治疗8周时,丙戊酸钠组有55%的患者体重显著增加,高于卡马西平组的32.5%(P<0.05)。(4)治疗68、周时,丙戊酸钠组的体重、瘦素的变化值间有正相关(r=0.337、0.386,均P<0.05)。结论: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均可引起体重及瘦素的增高,但以丙戊酸钠更为显著。
2011年11期 v.23 1344-1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8 ] - 焦淑芬;
目的:初步剖析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者的精神症状。方法:随机抽取49例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者检测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1)与国内常模均分比,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者的躯体化、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5个因子分明显增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分别:t=6.365,P<0.001;t=5.240,P<0.001;t=3.997,P<0.001;t=11.42,P<0.001;t=7.166,P<0.001);人际关系、敌对2个因子分也增高,差异有显著性(分别:t=2.332,P<0.05;t=2.654,P<0.05);(2)其SCL-90因子中,躯体化与强迫症状、恐怖呈正相关(r=0.408,P<0.01;r=0.581,P<0.01);强迫症状与恐怖呈正相关(r=0.505,P<0.01),与偏执、精神病性呈负相关(r=-0.403,P<0.01;r=-0.322,P<0.05);人际关系与焦虑呈正相关(r=0.283,P<0.05);抑郁与焦虑、精神病性呈正相关(r=0.394,P<0.01;r=0.345,P<0.05),与敌对呈负相关(r=-0.355,P<0.01);焦虑与敌对呈负相关(r=-0.364,P<0.05),与精神病性呈正相关(r=0.540,P<0.01);敌对与精神病性呈负相关(r=-0.286,P<0.05)。结论:这种症状分析为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011年11期 v.23 1347-1348+1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2 ] - 徐喜云;郭秋玲;白常林;张衍军;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与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体重的影响。方法:对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治疗,齐拉西酮组45例,氯氮平组45例,观察8周。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分别测定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量表(TESS)、体重及体重指数(BMI),并与健康人对照。结果:齐拉西酮组各时点的PANSS总分及减分率与氯氮平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氯氮平组不良反应较多,氯氮平组在治疗第48、周末的体重及体重指数均显著高于齐拉西酮组与健康对照组(P﹤0.05)。齐拉西酮组与健康对照组的体重及体重指数各时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氯氮平相当,不良反应少,对患者体重无显著影响。
2011年11期 v.23 1349-1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7 ] - 钟薇;
目的:前瞻性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预测方法。方法:对226例同一精神专科内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攻击行为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筛查出可能的预测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性别、年龄、职业、家庭经济、既往攻击行为史、病情、社会影响、平均病床面积、病房病床数、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入院NOSIE、出院NOSIE、入院CGI、出院CGI等14个因子显示与暴力行为的发生与否有关。2、多因素结果:排行、既往暴力史、出院NOSIE、生活质量等4个因子显示与暴力行为的发生与否有关。结论:男性、年龄较轻、职业情况差、家庭经济差、排行较少、生活质量差、既往有攻击行为可能为预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危险因素;控制病情,改善病房条件,增加患者活动时间是精神科住院患者的暴力行为减少发生的有效措施。
2011年11期 v.23 1352-1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6 ]
- 凤燕琼;陆俊梅;奚丽华;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慢性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药物治疗,干预组合并支持性团体心理辅导,疗程16周。干预前后两组均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定其效果。结果:疗程结束后,干预组SAN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SSPI评分各因子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支持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提高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
2011年11期 v.23 1395+1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2 ] - 王秋琴;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在患者住院时的心理状态,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提高亲属的心理应激水平。方法: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制调查表,分别在患者入院和出院时,对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进行测评。结果:多数亲属在患者入院时存在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情绪,经干预后他们的SAS和SDS评分随之下降。心理护理干预前、后亲属的SCL-90各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患者入院对其亲属产生明显的心理影响,对其亲属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可提高亲属的心理应激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011年11期 v.23 1396-1397+1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0 ] - 鞠珍喜;王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于更年期职业女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市几所学校及机关事业单位内的更年期女性工作者157名作为研究对像,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定和对照研究。结果:心理干预前后,干预组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等得分较干预前有显著性降低(t=2.04~2.89,P<0.05)。对照组仅抑郁因子得分出现显著性减低(t=2.522,.05,P<0.05)。结论: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更年期职业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
2011年11期 v.23 1398-1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0 ] - 寇小君;
目的: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对13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进行评定。结果: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七个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应引起相应重视并给予干预。
2011年11期 v.23 1400+1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9 ] - 马继东;潘赞;鲍苏;
目的:探讨积极的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研究方法将84例患者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与药物维持加综合干预组各42例,在治疗前、治疗第3、6个月用SCL-90对患者进行评定比较。结果:干预组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可以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社会学方面的功能障碍。有关专家论证通过系统早期干预手段,可以阻止患者生物学变化的进展,防止慢性症状的产生,减缓衰退,促进最大程度康复,及早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2011年11期 v.23 1401-1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7 ] - 杜宪慧;杜宪霞;王立娥;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及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糖尿病患者的精神状况,研究组给予心理干预,然后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评分值及研究前后两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结果:两组糖尿病患者均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心理,研究组心理干预后症状明显改善(P<0.01),且对血糖的控制有显著改善(P<0.01);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要重视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其抑郁、焦虑情绪,使血糖更易于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011年11期 v.23 1403+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2 ]
- 冯立群;
目的:探讨精神科专科护士在全院开展患者防跌倒工作的模式及效果。方法:精神科专科护士制定防跌倒工作计划,对全院的护理管理人员、临床护士进行患者防跌倒知识培训,通过专科护士巡查检查督促患者预防跌倒措施落实情况,并开展复杂疑难病例会诊讨论。对医院发生的跌倒病例进行资料回访,定期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护理人员及患者或其家属的防跌倒知识知晓率提高。2010年全院跌倒发生率(0.056%)较2009年(0.27%)有明显下降。结论:专科护士发挥职能,结合自身的角色特点创建新的工作模式,在全院开展患者防跌倒工作,保障了患者的安全,降低了跌倒的发生率。
2011年11期 v.23 1429-1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1 ] - 陈薇;付文霞;
<正>精神科护士是患者就医所离不开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自始至终都需要接触护士,护患关系极为密切。精神科护理工作与综合科的护理工作相比,具有很多特殊性,护患冲突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激发为护理纠
2011年11期 v.23 1432-1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8 ] - 张秋玲;邹文华;
目的:针对精神病患者的高危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并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预防和有效避免各种意外医疗事故发生的目的。方法:设置长沙市精神病医院男病室2009年3月至9月收治的精神病患者160例,作为非护理干预组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精神病患者166例(因提前出院20例),实际146例,作为护理干预组,观察4周;将两组患者的伤人毁物、行为紊乱、自杀自伤、外走、暴饮暴食、拒药藏药、体位低血压与跌倒、吞咽困难与噎食等症状列为高危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并将这些行为与年龄、文化程度、住院次数、病程、病种、用药等因素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高危行为比较,护理干预组中的伤人、毁物、行为紊乱、自杀自伤、外走、拒药藏药、暴饮暴食、体位性低血压与跌倒、吞咽困难与噎食等均比非护理干预组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因素对照显示:30岁以下,初中文化以下,首次住院者,病程4年之内者,病种精神分裂症,联合用药者的高危行为得分更高(P<0.01);经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后显示不同年龄,不同病种,不同病程,不同用药患者的高危行为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在精神科病房应加强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护理业务素质,高危行为风险知识,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病室内的环境和设置要适应精神科患者的需求,这样有利于预防和有效避免精神病患者的各种意外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医疗护理安全。
2011年11期 v.23 1434-1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6 ] - 戚惠娟;唐微韵;
目的:分析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提出应对措施。方法:对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上海闸北区精神卫生中心医务科、护理部统计的29起护理缺陷,从事件的种类、发生的原因、发生的时间、人员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在29起护理缺陷中,人员因素是主要因素,占34.5%;其次是制度执行占24.1%;2年以下护士是发生护理缺陷的高危人群,占44.9%。低年资护士占44.8%;高发时间是夜班占51.7%。结论:加强综合管理,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才能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
2011年11期 v.23 1436-1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1 ] - 蒋春艳;
<正>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预后不良和致残率高的严重精神疾病,至今国内外无有效的预防对策[1]。该病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外,是人体生理、心理与环境体系中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肥厚型心肌病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2011年11期 v.23 1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缪忠凤;崔海燕;
目的:探讨系统的心理护理对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两病区符合条件的患者各24例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而对照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护理。6周前后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分比较,并随访患者1年的复发率。结果:研究组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6周后研究组NOSIE评分中消极因素分明显下降,积极因素分明显上升,组内及组间对照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系统的心理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2011年11期 v.23 1439-1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5 ] - 邓娟;钟红英;卢勇花;
<正>丹毒是一种链球菌所致的网状结构及浅层蜂窝组织的急性炎症[1]。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中心部位变暗并脱屑,可出现淋巴管阻塞
2011年11期 v.23 1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