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康医学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HEALTH

消息

  • 全国第十一次精神卫生高级论坛纪要

    <正>由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主办,湖北省宜昌市优抚医院承办的全国第十一次精神卫生高级论坛于2011年6月22-27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中国社工协会副会长兼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德运将军,宜昌市政协副主席王金玉、民政局副局长贺文喜等有关领导参加了开幕式并讲

    2011年17期 v.23 2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山奇葩在绽放——“民政精神卫生高峰论坛”印象

    陈一鸣;

    <正>由乌鲁木齐安宁医院承办的"中国社工协会第四届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暨民政精神卫生高峰论坛"于2011年8月2日-5日在美丽的乌鲁木齐市博格达宾馆胜利召开。来自全国民政精神病院的93

    2011年17期 v.23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

  • 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抗抑郁药与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

    梁皓明;陶领钢;黄峰;古田;梁辉光;韦红日;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抗抑郁药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对30例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评定,测定血糖,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空腹胰岛素(FINS)浓度。患者在接受8周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后对相关指标进行复测。结果: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胰岛素水平[(30.19±11.81)IU/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00±2.30)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10,P<0.01)。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前([30.19±11.81)IU/ml]和治疗后([9.91±5.18)IU/ml]胰岛素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48,P<0.01)。结论: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存在胰岛功能紊乱,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治疗后,胰岛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2011年17期 v.23 2095-2096+2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710例司法精神病学鉴定资料分析

    王静波;吴化民;

    目的:为了研究精神发育迟滞的作案类型及涉案特点。方法:对本鉴定所1999年9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均由作者参加的)有关精神发育迟滞鉴定资料统计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1∶1.44。性犯罪494例(69.5%)。男女智力差异显著(P<0.01),女性智力明显落后。男性发案率依次为强奸、纵火、盗窃、抢劫、杀人等,轻、中度精神发育迟滞为主,与文献报道有异;女性发案率以被强奸突出,且未成年,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为主,与文献报道相同。结论:精神发育迟滞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以刑事案件为主,男女智力水平及发案率明显不同。

    2011年17期 v.23 2097-2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首发及复发精神分裂症的性激素水平比较

    谢国军;刘锐;吴小霞;雷素珍;徐彩霞;

    目的:比较首发与复发精神分裂症的性激素水平,探讨精神分裂症与性激素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首发及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95例,使用利培酮治疗,疗程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雌二醇(E2)、孕酮(Prog)、睾酮(T)、催乳素(PRL)、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检测和BPRS评定。结果:与首发男性患者相比,复发男性患者的基线Prog水平较高,T水平较低,治疗后T水平仍低于首发患者;与首发女性患者相比,复发女性患者的基线E2、T水平较低,PRL水平较高,治疗后E2、Prog、LH水平低于首发患者,PRL水平仍高于首发患者。上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无论治疗前还是治疗后,首发与复发精神分裂症的性激素水平均有差异,影响因素较多。

    2011年17期 v.23 2100-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首发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的研究

    李成;肖正军;

    目的:研究首次抑郁症发作患者治疗前后脑电图的改变。方法:对38例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定症状严重程度,并进行脑电图测试。结果:治疗第12周末,HAMD总分下降,减分率达(71.3±20.8)%3,2例(84.2%)的患者达到临床痊愈标准。治疗前脑电图异常率44.7%,治疗后异常率仅为1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脑电图以轻度异常为主,表现为基本电活动变慢,慢活动增多。结论:脑电图改变可能是抑郁症患者的早期改变,并可作为治疗监测及疗效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2011年17期 v.23 2103-2104+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热休克蛋白(HSP70-2)基因与氯氮平所致粒细胞减少症关联研究

    陆小兵;李冰;童梓顺;杨东英;彭燕;蒲绮霞;张敏玲;杨梦心;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氯氮平所致粒细胞减少症与HSP70-2 mRNA表达及HSP70-2基因多态的关系。方法:将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广州医学院附属精神病医院住院或门诊患者,根据单一使用氯氮平后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分为氯氮平所致粒细胞减少症组(简称减少组)、服用氯氮平粒细胞正常组(简称正常组)及氯氮平所致粒细胞增多组(简称增多组)。三组精神分裂症研究组均于抽血做检测时同时抽血做氯氮平血药浓度检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临床病史及人口学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PCR-RFLP)分析HSP70-2 G1267A多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三组患者的HSP70-2 mRNA表达。结果:减少组、正常组与增多组间氯氮平使用剂量、血药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中性粒细胞的HSP70-2 mRNA表达水平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粒细胞增多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的HSP70-2 mRNA表达增强;HSP70-2基因1267位点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三组人群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HSP70-2 G1267A三种基因型的HSP70-2 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与氯氮平使用剂量及血药浓度关无;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增多患者中性粒细胞的HSP70-2 mRNA表达增强,可能由于HSP70蛋白独特的抗凋亡保护作用及其使用氯氮平后表达的增强,造成了使用氯氮平后出现的粒细胞增多现象;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与HSP70-2mRNA表达无关;中国人群中的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可能与HSP70-2 G1267A多态无关;HSP70-2 G1267A突变对中性粒细胞中HSP70-2 mRNA表达影响不大。

    2011年17期 v.23 2105-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首发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贾金鼎;杨建章;余学;程粉;张明松;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首发老年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8例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艾司西酞普兰)和B组(西酞普兰),疗程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与不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周末评定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A组第1、4、6周末HAMD17与CGI评分均低于B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t=2.18,2.77,3.2,P<0.05或P<0.01);两组临床疗效有显著性差异(x2=4.19,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P>0.05)。结论:艾司西肽普兰具有良好的抗抑郁效果,比西酞普兰起效更快、症状缓解更明显、疗效更好,而且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可作为老年抑郁症的一线用药。

    2011年17期 v.23 2112-2113+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高剂量文拉法辛对治疗不敏感性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比较

    陈贵兵;张晓阳;李思友;

    目的:探讨中高剂量文拉法辛对治疗不敏感性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6例治疗不敏感性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文拉法辛中剂量组及文拉法辛高剂量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2、、4、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SCL-90的躯体化因子评定疗效,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后12、、4、6周末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中高剂量两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x2=0.90,P>0.05)。入组时两组间SCL90躯体化因子、HAMD、HAMA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高剂量组在2、46、周末有下降,而中剂量组在46、周末才下降2,周末3个指标的评分两组间存在差异4,周末与6周末两组的评分无差异,提示高剂量组起效快于中剂量组,但两组6周末的疗效大致相当。TESS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中高剂量文拉法辛对治疗不敏感性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相当,但高剂量组起效快。

    2011年17期 v.23 2114-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躁狂症与抑郁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研究

    赵学庆;罗文泉;刘久芳;初赛蕾;高晓兰;

    目的:研究躁狂症与抑郁症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113例符合CCMD-3关于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诊断的患者的直系亲属以及73例在人口学资料与其相似的正常人作为对象,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HQLI-74)对他们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比较GHQLI-74各因子评分及四个维度评分。结果:两个研究组在经济状况、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精神紧张度、负性情感、工作与学习及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均显著差于对照组,除此之外,躁狂组在婚姻与家庭上的得分及抑郁组在社会支持和业余娱乐生活方面的得分亦显著差于对照组(P<0.01)。结论:躁狂症和抑郁症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低于正常人群,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或家庭干预,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011年17期 v.23 2117-2118+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52例凶杀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关因素对照分析

    谢海岩;

    目的:通过对精神分裂症与无精神病凶杀行为的相关因素对照分析来探讨两组作案特征。方法:将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与无精神病案卷资料逐一登记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多项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在作案时间、作案地点等许多与案情有关的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案发后自我保护及责任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在MMPI量表中Pa、Sc、Ma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掌握精神分裂症与无精神病者不同作案规律和特征,比较客观和科学的做出司法评定。

    2011年17期 v.23 2119-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张晓南;李艳;杜茂盛;周文竹;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齐拉西酮和利培酮治疗,疗程12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疗效、不良反应评定;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OL-100)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的改善相似,PANS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齐拉西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组;齐拉西酮组QOL-100各因子除精神支柱外均明显改善,在生理因子、心理因子、独立性因子、环境因子较利培酮组改善显著。结论: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与利培酮的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少,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1年17期 v.23 2122-2123+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维持治疗16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陈香;陈明菊;陈仁德;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维持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2年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方法:对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60例经急性期治疗病情相对稳定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使用阿立哌唑和利培酮维持治疗。以治疗中断率、停药前治疗时间并结合临床疗效评价两药的总体有效性,采用不良反应量表、心电图、B超和实验室检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随访2年,160例患者中有45例中断治疗,两组间治疗中断率及停药前治疗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15例完成2年随访,其中108例达到临床痊愈标准,临床痊愈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利培酮的锥外系不良反应、月经紊乱、泌乳、体重增加等较阿利哌唑突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药维持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2年的临床疗效相当,但阿利哌唑的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2011年17期 v.23 2124-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威海市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张翠红;姜侠云;张义娟;张岿;朱红梅;张洁;

    目的:了解威海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心理健康状况,为当今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探讨。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威海市2所城区重点中学和2所城郊普通中学高一、高二年级各抽取2个班,共16个班级832名学生,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网络成瘾倾向问卷及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进行测试。结果:网络成瘾检出率7.3%,男生高于女生(x2=10.45,P<0.01)。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发生率为7.3%。网络成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成瘾者。结论:当今高中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网络成瘾倾向者问题尤为突出,需积极干预。

    2011年17期 v.23 2127-2128+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阿立哌唑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盛民生;张先锋;胡军;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氟哌啶醇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分别给予阿立哌唑(1组)和氟哌啶醇(2组)治疗,疗程8周。采用PANSS、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用GQOLI-74[1]评定生活质量。结果:阿立哌唑与氟哌啶醇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均有显著疗效(t1=14.98t,2=12.78,P均<0.01),阿立哌唑组在CQOLI-74总分、躯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维度等方面的改善均优于氟哌啶醇组(P<0.05)。氟哌啶醇组不良反应比阿立哌唑组多。结论:阿立哌唑与氟哌啶醇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相当(t=1.49,P>0.05),且阿立哌唑安全、不良反应少(t=2.29,P<0.05),是治疗老年分裂症较为理想的药物之一。

    2011年17期 v.23 2129-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利培酮口腔崩解片与氯氮平治疗112例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张谦;

    目的:探讨利培酮口腔崩解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12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利培酮口腔崩解片(研究组,n=56)和氯氮平(对照组,n=56)治疗,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4、6、8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口腔崩解片组显效率76.8%,有效率94.7%。氯氮平组显效率75.0%,有效率91.1%。两组间显效率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各时点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以及一般病理症状各项分值均低于治疗前,利培酮口腔崩解片对于阴性症状的治疗优于氯氮平。利培酮口腔崩解片组的嗜睡、便秘、头疼头晕、乏力、流涎、心动过速、记忆力下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氯氮平组,主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反应。结论:利培酮口腔崩解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确切,服用方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

    2011年17期 v.23 2131-2132+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动性干预效果评价

    李尚兰;

    目的:探讨主动性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干预组6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主动性干预,对照组6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一般日常管理和一般的心理支持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时、入组12个月时用康复状态量表(MRSS)、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30)、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进行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定。结果:入组时两组间MRSS、NOSIE-30、SDSS、GQOLI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组12个月时干预组MRSS、NOSIE-30、SDSS、GQOL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主动性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肯定,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的有效途径。

    2011年17期 v.23 213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艾司西酞普兰与氯米帕明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苏宗霞;傅列云;刘蕊;

    目的:评价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艾司西酞普兰和氯米帕明对66例住院抑郁症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HAMD、CGI-SI及TESS量表评估和比较两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6周后,艾司西酞普兰组和氯米帕明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7.50%和84.38%,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艾司西酞普兰不良反应明显少于氯米帕明(P<0.01),且耐受性好。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好,安全性高。

    2011年17期 v.23 2136-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51例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诊断变更的对照分析

    邓家佩;崔明;张俊;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诊断相互变更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在6年间住我院2次及以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心境障碍的544例病历中筛选出两者诊断变更者共65例,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分别再诊断,符合入组标准者51例。并随机抽取未更改诊断的同期2次及以上住院患者50人做对照组。结果: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20例;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31例。心境障碍者更易更改诊断;心境障碍的患者,尤其是伴精神病性症状、生物学特征和间歇期不明显者易更改为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有明显间歇期者易更改为情感障碍。结论: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诊断并非固定不变的,两者可相互变更,心境障碍的患者更易更改诊断。

    2011年17期 v.23 2138-2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苯甲酰胺类抗精神病药物的归类和构效研究

    王庆功;郭君;

    目的:对苯甲酰胺类抗精神病药的结构、归类及构效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对其化学结构进行比对研究,从分子层面寻找其结构与分类及构效关系。结果:苯甲酰胺类抗精神病药在临床作用、结构、递质作用方面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多有不符;其结构上最具共性的结构是邻茴酰胺基;其苯环5位的磺酰基和N-乙基-2-氨甲基吡咯抗精神病活性作用较强。结论:这类药应归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称为邻茴酰胺类更能体现其结构共性。其苯环5位的磺酰基和N-乙基-2-氨甲基吡咯有较强的抗精神病活性作用。

    2011年17期 v.23 2140-2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阳中明;周恒;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用Meta分析对6项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的文章进行再分析,评价其合并效应量大小和综合显著性检验。结果:阿立哌唑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合并效应量d=-3.12,95%CI为(-4.17,-2.07),综合显著性检验x2=5.83,P<0.01,提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前后症状学变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效应极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第2周末和治疗结束后的组间比较,分别为y合并=-1.06,95%CI为(-2.28,0.16)x,2=1.70,P>0.05;d=0.04,95%CI为(-0.11,0.19)x,2=0.52,P>0.05,提示两组疗效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的疗效相仿。

    2011年17期 v.23 2142-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诺和龙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48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陈永康;黄俊华;陈红梅;

    目的:探讨诺和龙联合甘精胰岛素在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48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诺和龙与甘精胰岛素组(治疗组)25例,格列吡嗪联合中效鱼精蛋白锌人胰岛素(NPH)组(对照组)23例。依照空腹血糖(FBG)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治疗目标值FBG<7.0 mmoL/L,治疗时间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FBG)及餐后2 h血糖(2 h PBG)水平、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FBG、2 h PBG及HbAl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治疗后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诺和龙与甘精胰岛素可迅速、有效地控制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具有安全、方便的特点,是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理想的治疗方案。

    2011年17期 v.23 214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齐拉西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分析

    李宝琴;

    目的:观察齐拉西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应用齐拉西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60例,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入组患者治疗后PAN-SS总分及阳性和阴性症状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有效率90.0%,显效率76.7%,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齐拉西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2011年17期 v.23 2147-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38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免费服药5年随访分析

    胡忠心;李宁;

    目的:对38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免费服药进行疗效评估。方法:进行5年随访,在入组及每年一次共5次评分,其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结果:药物依从性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降低复发及肇事肇祸有显著的效果。结论:免费服药是患者康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维护社会的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1年17期 v.23 2148-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利培酮抗抑郁增效治疗的临床研究

    欧阳杏娟;袁平;谈琳;万学东;熊瑛;

    目的:探讨利培酮合并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的增效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原抗抑郁剂治疗的基础上合并使用利培酮,对照组继续使用原抗抑郁剂,疗程为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8、周末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研究组完成29例,对照组完成30例。研究组治疗第1周末起HAMD总分与入组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第1周末时HAMD总分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从治疗第1周末起研究组HAMD总分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89.6%,对照组总有效率60.0%。研究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培酮合并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具有确实的增效效果,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1年17期 v.23 2149-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精神发育迟滞合并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析

    朱琼;

    目的:探讨精神发育迟滞(MR)合并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方法:32例精神发育迟滞(MR)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按智商IQ≥50和IQ≤49分为两组,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并与32例智力正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精神发育迟滞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IQ≥50和IQ≤49两组间临床症状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精神发育迟滞合并精神分裂症与正常智力的精神分裂症在逻辑推理,思维贫乏,思维破裂或散漫,各种妄想和行为方面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精神发育迟滞合并精神分裂症在行为障碍的症状明显增多,思维障碍症状除思维贫乏外均减少,有助于临床鉴别。

    2011年17期 v.23 2151+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丁螺环酮对抑郁症的增效作用

    杨华;

    目的:探讨氟西汀合用丁螺环酮对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08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氟西汀合用丁螺环酮)和单用组(单用氟西汀),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两组间比较,治疗2、4、68、周末,合用组评分显著低于单用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丁螺环酮合用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可增加疗效,安全性好。

    2011年17期 v.23 2152-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茴拉西坦早期干预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朱倩芸;皮峻峰;

    目的:探讨茴拉西坦单用与合用其他药物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MCI患者随机分为单用茴拉西坦(单用组)和综合治疗(合用组),在治疗前,治疗后6、12和24周末分别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分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在治疗后6周末MMSE评分和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在122、4周末合用组明显优于单用组。结论:茴拉西坦早期干预治疗MCI有可能减缓其向痴呆的演变速度,单独使用和药物综合治疗短期疗效相仿,而远期疗效以综合治疗较好。

    2011年17期 v.23 2154+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观察

    许可;李真;何宇;

    目的:了解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或对照组,研究组服用艾司西酞普兰,对照组服用阿米替林,分别治疗6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SCL-90评分显示在治疗第2周时,抑郁因子评分研究组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2.41,P<0.05),焦虑因子评分研究组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2.58,P<0.05)。在第4周时躯体化因子评分研究组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2.12,P<0.05),抑郁因子评分研究组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2.36,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安全、有效。

    2011年17期 v.23 215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住院精神病患者骨折28例临床资料分析

    唐秋霞;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骨折的易患因素,找出防范措施,减少医疗纠纷。方法:对28例发生骨折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骨折发生率为0.48‰,在医院医疗意外中占首位。结论:在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中,要针对不同病情、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新入院患者,年老体弱患者以及长期住院患者尤其注意,以避免骨折意外,从而减少医疗纠纷。

    2011年17期 v.23 2157+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5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死因分析

    杨曦;莫迪;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原因,探讨相关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医院30年来所有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人数为52例,死亡率为0.48%。死于躯体疾病35例,占67.30%,其中死于全身衰竭的最多,余依次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及其它;意外死亡14例,占26.92%,其中猝死8例、自杀4例、噎死及跳楼摔死各1例;由抗精神病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所致3例,占5.76%,其中恶性症状群2例,急性粒细胞减少1例。结论: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详细的病史,严格的体格检查,定期复查,合理用药,加强护理,严密观察,强化工娱疗,适当的户外活动,可减少住院患者死亡率。

    2011年17期 v.23 2158-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伴有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

    傅美晶;周晓明;富玲凤;

    目的:评价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和氟哌啶醇组,每组30例。疗程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组完成8周治疗的30例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有效率83.3%、显效率70.4%,氟哌啶醇组有效率80.2%、显效率68.1%。结论:利培酮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2011年17期 v.23 2160+2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舍曲林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42例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临床分析

    莫迪;

    目的: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对于改善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舍曲林合并这些药物后能否更快更好地缓解或者治愈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的42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主要表现为情感匮乏、态度冷淡者19例,表现为行为懒散、反应迟钝者14例,表现为注意不集中者9例;本组患者均有抗精神病药物服用史,其中氯丙嗪11例,利培酮14例,氯氮平7例,奋乃静10例,治疗时间为(3±0.5)月。患者于我院就诊后,根据病史、病情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在原用药基础上加用合适剂量的舍曲林,治疗并观察患者阴性症状的改善情况,分别于第1、2、3月末评价患者的PANSS总分以及患者的阴性症状分。结果:合并使用舍曲林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较治疗前明显,PANSS总分以及患者的阴性症状分显著下降。结论:目前临床使用的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联合舍曲林后,可更加促进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得到了更大改善,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2011年17期 v.23 2161-2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5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马学智;杨明辉;周朝当;郭丽;

    目的:通过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促进住院精神病患者安全管理。方法:对我院死亡的58份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躯体并发疾病、多联用药等因素成为引发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结论:随着老年患者的增多,应该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危险因素及时处理,避免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

    2011年17期 v.23 2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8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对血清催乳素的影响

    王美娟;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对血清催乳素(PRL)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组,每组各40例,疗程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PRL水平。结果:两种药物有效率及治疗前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无差异(P>0.05),治疗前后血浆PRL水平阿立哌唑组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利培酮组则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不良反应方面,阿立哌唑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闭经、泌乳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培酮组(P<0.01)。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确切,且不引起血清PRL升高,更适合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2011年17期 v.23 2164+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尼蒙舒与氟奋乃静葵酸酯治疗6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对照研究

    李宁;万争艳;

    目的:比较尼蒙舒与氟奋乃静葵酸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尼蒙舒组与氟奋乃静葵酸酯组治疗(每组各30例)进行对照研究,对每组患者每周测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临床大体印象量表(CGI),不良反应量表(TESS)各一次,对量表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即显效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良反应的比较上在锥体外系反应、失眠方面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EPS包括肌强直、震颤、静坐不能。结论:对于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尼蒙舒与氟奋乃静葵酸酯的疗效相当,而尼蒙舒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氟奋乃静葵酸酯,其依从性更好。

    2011年17期 v.23 2165-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男性性功能障碍研究

    吴海龙;张振清;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男性性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6例因服用利培酮导致性功能障碍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阿立哌唑(35例)和安慰剂(31例)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第8周采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自评,同时评定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结果:阿立哌唑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勃起功能得到改善(P<0.001)。安慰剂组IIEF评分基线与第4周末(t=-8.396,P<0.001)、基线与第8周末(t=-5.88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4周末与第8周末IIE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3,P=0.545)。两组间基线及第4周末IIE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BPRS、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立哌唑可有效治疗利培酮所致的男性性功能障碍,且不良反应较少。

    2011年17期 v.23 216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奥卡西平治疗124例创伤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分析

    孙晓英;

    <正>癫痫(epilepsy)是多种原因引起大脑局部神经元异常高频放电所致的大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临床应用卡马西平、乙酰唑胺等第一、二代抗癫痫药物可有效控制70%~80%癫痫患者的发作。随着对癫痫发病机制及抗癫痫药物机理的深入研究,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设计了一些新的抗癫痫药

    2011年17期 v.23 2168+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慢性酒精中毒286例临床分析

    张嵬炜;

    <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酒变得越来越普通,而由于饮酒方式不当所致的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酒对人体的损害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的损害称为急性酒中毒,指短时间饮用大量酒造成血中乙醇含量

    2011年17期 v.23 2169+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42例精神分裂症并发糖尿病的临床诊治

    杜慧娟;

    <正>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中常见的慢性病,糖尿病为内科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精神科并发糖尿病较为常见,研究发现[1],精神分裂症人群中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4倍。还有研究表明,即使在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2011年17期 v.23 2170+2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精神病患者手术60例的麻醉处理体会

    宋东日;

    <正>精神病患者合并外科疾病需要手术时,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很好地配合手术及麻醉,所以给麻醉及手术麻醉管理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行外科手术的精神病患者60例,现将麻醉处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2011年17期 v.23 2171-2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绘画艺术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疗效及应用现状

    严虎;陈晋东;

    目的:从理论研究,作用机理,疗效及应用现状对绘画艺术疗法这一技术做基本的介绍和探讨。方法:应用计算机在线检索PubMed与ScienceDirect及EBBSCO数据库2000-01/2010-11期间国外关于艺术疗法/绘画疗法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Art Therapy",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另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10的论文,检索词为"绘画治疗/疗法,艺术治疗/疗法",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查阅了2000年来的中英文的相关著作;又在Google等引擎搜索相关资料作为补充。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文献并阅读全文。纳入标准:涉及绘画疗法或艺术疗法。排除标准:英文原文无全文或与本文无关的论文。共收集到相关文献83篇,按上述标准纳入30篇,其余为重复或无关文献被排除。结果:绘画艺术疗法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手段,在促进患者情绪和认知功能恢复、社交功能、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改善等方面均有着独特的疗效,其运用范围十分广泛。结论:绘画艺术疗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疗效独特,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前景将得到不断的发展。

    2011年17期 v.23 2173-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心理与健康

  • 镇沅县苦聪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李建芬;李光华;

    目的:了解苦聪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普洱市镇沅县苦聪人聚居的和平、者东、三章田、九甲四乡679名苦聪族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将结果与全国正常人常模比较。结果:苦聪人除人际关系和强迫症状因子外,SCL-90总分和其他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t/f=-3.32,P=0.001),小学以下文化水平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t/f=10.58,P<0.001)。结论:多关注女性,提高苦聪人的受教育程度,是提高苦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

    2011年17期 v.23 2176-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MMPI在精神分裂症55例住院患者中使用分析

    王舜琏;李磊;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MMPI测图的特点,了解患者的人格特征及对临床诊断的辅助意义。方法:对55例住院精神分裂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9例)的MMPI测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患者呈现典型的L<F>K型效度量表分数分布,同时在临床量表得分中以偏执(Pa)量表最高,精神分裂(Sc)量表其次的典型6-8两点测图分布样。结论:MMPI为良好的精神分裂症诊断辅助工具,在临床实践中适宜结合使用。

    2011年17期 v.23 2178-2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102例流水线作业工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刘芙蓉;常凤坤;叶绮华;

    目的:了解流水线作业工人焦虑、抑郁情绪状况,为流水线作业工人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按照性别比例原则,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2例流水线作业工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流水线作业工人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发生率分别为31.4%和39.2%;SAS和SDS总分值与中国成年常模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②流水线作业工人的SAS和SDS得分在性别间差异不显著。③按年龄分组和文化程度分组比较2,6~43岁年龄组的工人和高中以上学历的工人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SDS得分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④按户籍分组和月收入分组比较,工人在SDS和SAS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农村户籍工人和高收入工人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而更多城市户籍工人和低收入工人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结论:流水线作业工人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因此,工厂管理方应积极防治职业卫生问题。此外,对工人应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从而为工人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提供动力。

    2011年17期 v.23 2180-2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新兵训练期间焦虑抑郁情绪变化的调查与分析

    徐松;付春安;黎颖;宋艳峰;马超;

    目的:了解新兵训练期间焦虑抑郁情绪变化情况。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训练期间的新兵于训练1月、2月、3月时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兵训练1月时SAS、SDS均分>训练2月时SAS、SDS均分>训练3月时SAS、SDS均分>全国常模,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训期间的新兵焦虑抑郁情绪较正常人群突出,随着训练时间的推移新兵焦虑抑郁情绪逐渐减轻。

    2011年17期 v.23 2182-2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影响精神科护士心身健康的因素及其对策

    章艳红;李宁;张永萍;

    <正>精神科病房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地方,甚至对有些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的人来说,是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地方,然而这里却是重塑精神病患者心灵的地方。现在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以歧视态度对待精神病患者,同样他们也会对精神

    2011年17期 v.23 2183-2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孤残儿童特殊心理的成因分析

    傅得佳;

    <正>孤残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数生活在福利院的大家庭里,在日常生活上、学习上,虽然有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但他们缺乏普通家庭的组成结构。在他们的生长过程中,身体的残疾和特殊生活环境对他们身

    2011年17期 v.23 2185-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心理评估在精神外科中的作用

    杨理荣;李小平;李瑞惠;任廷文;叶婷;

    目的:分析心理评估在精神外科中的目的及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根据有效、公认、实用、简便和经济原则选用评估工具,没有现有的则推荐笔者自编工具。结果:所推荐的心理测评工具能有效量化评估精神外科疗效和不良反应。结论:心理评估工具对于规范精神外科及判断疗效和不良反应非常重要。

    2011年17期 v.23 2187+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残疾与康复

  • 精神分裂症致精神残疾的资料分析

    姜少波;吕明玉;

    目的:精神分裂症致精神残疾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51例精神残疾患者采用SANS,SDSS量表评定,得分越高其残疾程度越重。结果:性别、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对患者的照顾程度、治疗状况各变量与残疾程度间均有显著差异。残疾程度随着病程的延长,SANS评分增高而加重。结论:长期有效的系统治疗和康复训练对促进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预防或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2011年17期 v.23 2188-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疗效

    吕会芬;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疗效。方法:对19例孤独症患儿进行感觉统合训练,采用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及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比较治疗前后孤独症临床行为及感知觉状况的改变。结果: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后感觉统合能力有明显改善;孤独症临床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症状有疗效。

    2011年17期 v.23 2189-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2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实施综合干预的研究

    漆靖;方政华;

    目的:探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实施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及门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40例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施抗精神病药物、认知心理治疗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干预,对照组只实施基本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预后。结果:干预组患者在康复期经过综合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在PANSS、SDSS、GASI、TAQ评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精神病理症状、阴性症状、自知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改善,但在职业能力的恢复上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综合性干预措施对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是有效的,但如何建立更加简洁有效的综合干预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2011年17期 v.23 2190-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放松训练在32例患者精神康复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张丽;周永静;

    目的:观察放松训练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32位患者进行12次的放松训练,并在接受训练后对以下内容进行询问:(1)注意力(,2)疲劳感(,3)紧张(,4)焦虑(,5)记忆力(,6)失眠(,7)情绪改变(,8)对放松训练后总体上的轻松感,了解患者对以上内容的主观感受的变化。结果:放松训练对以上内容有明显的改善。结论:放松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种可操作性强、安全性好、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2011年17期 v.23 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中西医结合

  • 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抑郁障碍的对比观察

    张常科;柳筱筱;赵仁龙;程相存;

    目的:观察针灸疗法结合抗抑郁药与单用抗抑郁药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有无差异。方法:将80例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结合药物组(研究组)40例和单用药物组(对照组)40例,分别在治疗开始前、治疗后1周2、周、3周、5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以评估疗效。结果:研究组评分在治疗后1、23、5、周均小于对照组评分(P<0.01)。而且,研究组在治疗5周后显效率与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疗法结合抗抑郁药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用抗抑郁药。

    2011年17期 v.23 2193-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医院管理

  • “双满意调查法”在医患关系中的实践与探讨

    黄成凤;万红;刘铭;郑欣;何美华;宋玉莹;

    目的:为探索患者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护理。方法:2005-2009年,笔者采用"双满意调查法(表)"对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和离(出)院后的患者587159人次进行调查并当场收回问卷,回收率100%。结果:通过调查这一活动,紧张的医患关系明显缓解,医疗、护理服务满意度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己由2005年的84.1%上升至2009年的94.2%、总满意率达96.6%。5年间,我们走访了4000户,满意收效率达到95.6%。结论:注重了医疗、护理工作的细节,细节让患者感受到了医院的温暖,有效地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

    2011年17期 v.23 2195-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探讨提升民政精神专科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

    胡凤艳;黄清;

    <正>长期以来民政精神专科医院因观念滞后、人才匮乏、设备陈旧、医疗秩序不规范等诸多不足,严重制约了精神病医院的经营模式和运营机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民政精神专科医院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精神病专科医

    2011年17期 v.23 2196-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健康教育

  • 个性化健康教育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李玲丽;

    目的:探讨通过对住院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治疗与服药依从性,促进疾病康复。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住院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的正确运用可以改变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不良行为模式,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信念。

    2011年17期 v.23 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短期健康教育对社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嘱依从性影响

    王福英;田海燕;周燕;

    目的:了解近期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维持治疗、复诊、复发、社会功能恢复状况。方法:患者出院3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依据监护人提供情况了解患者复诊、服药及病情稳定状况、并评定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状况。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3个月后按医嘱服药率为39.86%,病情复发率为16.78%,复诊率为4.9%,社会功能缺陷率为61.54%;按医嘱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复发率、社会功能缺陷率低于不规律服药或停药者。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近期出院后遵医嘱依从性差、复发率高、社会功能缺陷率高,按医嘱服药能降低复发率和社会功能缺陷率。

    2011年17期 v.23 2199+2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调查报告

  • 247例精神科男患者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李芝玉;邓蓉林;蒋璐;林俊;莫豫萍;付育敏;卿刚;

    目的:了解我院男患者吸烟现状,揭示吸烟者的行为特征、戒烟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行之有效的吸烟管理条例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47例精神科男性吸烟患者资料,使用自制调查表评价患者的吸烟行为。结果:精神科吸烟男患者年龄较轻、吸烟年限长、大部分患者选择中低档卷烟消费、七成多患者有戒烟愿望。结论:精神科男患者的吸烟行为与单调的住院环境、精神症状、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等有关系。

    2011年17期 v.23 2200-2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护理

  • 56例宫外孕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及护理

    王秀岷;

    目的:观察宫外孕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及护理效果。方法:对本院妇产科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住院的56例宫外孕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及护理进行分析。结果:5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宫外孕患者实施积极抢救及精心护理,有利于提高急救成功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2011年17期 v.23 2202-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13例流浪救助青少年儿童伴精神障碍的观察与护理

    汤琰;刘大荣;

    目的:探讨流浪救助青少年儿童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流浪救助青少年儿童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患病者主要存在智力低下及社会适应能力缺陷,言语交流障碍,社交障碍,活动过多和冲动等临床表现,根据患儿各种临床症状的特点,积极开展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人文关怀、康复再训等护理措施,其中11例患儿的精神症状得到控制,语言交流、社会适应能力及个人生活能力有所提高。结论:对流浪救助青少年儿童伴精神障碍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是促进其康复的重要方法之一。

    2011年17期 v.23 2203-2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抗精神病药所致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

    于红梅;王金梅;

    目的:分析抗精神病药物导致便秘的原因及护理。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12月住院期间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便秘与服用药物的品种、日剂量、病程有关。结论:对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只要处理得当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后果。

    2011年17期 v.23 2204-2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精神疾病患者合并肠梗阻的护理

    张爽;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合并肠梗阻的护理。方法:对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4月发生的9例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与护理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及患者缺乏运动等是肠梗阻的促发因素。结论:精神科护理工作在预防和治疗肠梗阻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1年17期 v.23 2206-2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U”型模式体系在精神科护理服务中运行的效果评价

    张玉涛;冯健;景秋兰;

    目的:探讨"U"型模式(体系)在精神科护理服务中运行的效果。方法:成立"U"型模式(体系)运行团队,优化模式中各项服务项目,有计划地落实检查服务项目执行情况,调查基础护理、分级护理、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患者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件数,并与2009年进行比较。结果:2010年3-12月基础护理、分级护理、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患者满意度较2009年同期均有明显提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件数明显减少。结论:实施"U"型模式(体系)服务,夯实了基础护理,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

    2011年17期 v.23 2207-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30例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的护理对策

    陈钊;曾伟锋;

    <正>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群中大部分为易感人群。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期间卫生观念较差,自我防护意识不强,不配合治疗,容易造成感染,因此加强对精神分裂症伴肺结核患者的治疗和

    2011年17期 v.23 2208-2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谈精神科护士的角色定位与转换

    许艳红;李宁;

    目的: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方法:精神科护士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做好角色定位与转换。结果:我院精神科四区自2009年以来一直未发生重大差错意外事故。结论:护理是平凡而普通的职业,但却又是神圣而崇高的职业,为了天使这个光荣的称号,我们一定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总结实践经验,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2011年17期 v.23 2210-2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精神科病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管理对策

    郗小玲;

    <正>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在精神疾病的影响下,发生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导致精神科病房护理不良事件较多,常发生自杀、自伤、互伤、外走、噎食、触电、药物中毒、骨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为了提高精神科病房的护

    2011年17期 v.23 2211-2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1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性尿失禁的护理体会

    李艺华;杨红梅;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性尿失禁的护理措施。方法:将18例患者安置在单人房间,加强消毒工作;合理安排饮食,限制蛋白质的合成;防止感染,护理会阴部皮肤;加强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指导患者排尿训练,逐渐恢复膀胱功能。结果:18例中显效10例(55.6%);有效7例(38.9%);无效1例(5.6%),总有效率94.4%。结论:整体护理结合会阴部的功能训练对患者行之有效。

    2011年17期 v.23 2212-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饮食护理难点及对策

    李惠仙;温云辉;段英;

    目的:分析45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饮食护理难点,提出护理对策。方法: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体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饮食护理难点与患者病情、家属配合、护理人员专业水平、饮食供给有关。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饮食护理难点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干预,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行为规范,有利于患者饮食的控制,从而使血糖达标,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

    2011年17期 v.23 2214-2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住院精神病患者藏药行为的观察与护理对策

    朱蕾;

    目的:分析3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藏药行为。方法:观察记录3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藏药行为,分析患者藏药行为的阶段、藏药的部位和原因。结果:精神病患者藏药多发生在首次住院2周以内,藏药部位最常见的是舌下(50%)。藏药原因以疾病病理因素影响最常见(占55.6%),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占30.6%。结论:护士应掌握精神疾病知识,严格执行护理查对制度,预防患者藏药行为的发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2011年17期 v.23 2215-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精神科护士岗位不稳定因素调查分析及干预对策

    瞿春红;

    目的:探讨临床精神科护士岗位不稳定因素及其干预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2009年1月至12月一直在临床护理岗位上的74名护士想离开岗位的主要因素。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同期收治的2 015名精神病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投诉发生率;2010年1月至12月前瞻性对护理岗位上原74名护士想离开岗位的主要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并再次问卷调查。并统计同期收治的2 172名精神病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投诉发生率。结果:2010年临床护理岗位上的74名护士想离开岗位的主要因素有工作待遇低44.59%、职业信心缺乏59.46%、职业风险68.92%,显著性低于2009年的89.19%9、1.89%、87.84%;2010年1月至12月收住精神病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99.44%、投诉发生率0.14%与2009年1月至12月收住精神病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90.52%、投诉发生率0.79%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提高临床精神科护士待遇,培养她们的职业情感,能稳定临床精神科护士队伍,保障精神科护理质量。

    2011年17期 v.23 2216-2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导致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孙荣英;章艳红;

    <正>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病、多发病,病程多迁延,复发率、致残率高,而精神分裂症的反复发作,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精神女科住院的80例复发性

    2011年17期 v.23 2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失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屈巧兴;莫迪;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失衡的原因,为预防并发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供整体护理,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方法:对160例血液透析患者(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与160例实施常规护理的血液透析患者(对照组)比较,观察患者饮食营养状况、透析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经SGAN评分,观察组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水负荷过高、血压异常及内瘘闭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

    2011年17期 v.23 2219-2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病例报告

  • 冲动型人格障碍伴糖尿病足1例

    庞吉成;李超;张沥支;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1岁。因"游手好闲、自控力差20余年,冲动伤人毁物、自伤1周"于2002年5月10日入院。入院前1周因无理要求未获满足,便情感爆发,冲动毁物,打伤父母,并用菜刀将自己左手小指剁掉2公分左右。既往体健,无重

    2011年17期 v.23 2221-2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例患者多次误诊的原因分析

    杨如良;孙青;

    <正>临床医学首在诊断,只有诊断明确,才能制定正确合理化用药,防止用药的盲目性。但因个体差异性大,医疗水平及医疗条件的限制等多种因素,误诊在临床中并不少见,本文回顾性研究1例躯体疾病多次误诊为"躁狂症"的可能原因,旨在指导诊断,尽可能降低误诊率。

    2011年17期 v.23 2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