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芬;
目的:观察阿立哌唑口崩片治疗青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7例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43例(以下称研究组)和利培酮组44例(以下称对照组)。分别采用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疗程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于治疗前后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PAN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5.0%和69.7%,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9 0.9%,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在治疗8周末TESS均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分别为3.01±1.82,4.21±1.76.结论:阿立哌唑治疗青年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2011年23期 v.23 2877-2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贾金鼎;杨建章;余学;程粉;张明松;
目的:评价米氮平对首发伴焦虑症状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首发伴焦虑症状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米氮平组)和B组(帕罗西汀组),疗程8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和治疗第1、2、4、6、8周末进行疗效与不良反应评定,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在治疗前和治疗第8周末进行生活质量评定。结果:A组第1周末HAMD17评分低于B组(t=4.93,P<0.01);8周末,两组GQOL-74评分,除物质生活维度外,其它三个维度评分A组明显优于B组(t=2.5,3.62,2.56;P<0.05 or P<0.01);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x2=0.847,P>0.05)。结论:米氮平具有起效快,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焦虑及躯体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不良反应少而轻,可作为老年抑郁症的首选药物。
2011年23期 v.23 2879-2880+2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维忠;韩素玲;俞飞;郭卫芳;陈玉亮;
目的:了解不同强度体质训练对儿童体质发育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4所幼儿园,其中3所进行不同强度的体质训练,作为干预组,另1所作为对照组。2008年参加体质测定的儿童作为基线组。对训练后的干预组、对照组、基线组儿童体质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不同训练强度儿童体质均有显著差异,训练效果与训练强度成正比。结论:体质训练能促进儿童体质发育。
2011年23期 v.23 2881-2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邓芳;钟宝亮;李赋;柳小波;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与门诊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关系。方法:91例分裂症患者完成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SAS)、静坐不能评定量表(BARS)和服药依从性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筛选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样本的服药依从性VAS评分为(82.4±19.5)分;依从性VAS评分依次与SAS评分(r=-0.126)、婚姻(r=-0.111)、BARS评分(r=-0.102)、住院次数(r=-0.101)和受教育年限(r=0.069)有关(P≤0.031)。结论: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是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临床医生予以特殊关注。
2011年23期 v.23 2883-2884+2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翔;孙志勇;汪海珍;
目的:了解评估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躯体及精神状况。方法:对2010年12月在院符合条件的83例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用药、合并躯体疾病情况及精神状态进行采集评估。结果:83例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中96.4%为精神分裂症,目前精神病症状以阴性症状为主,治疗用药主要是氯氮平和氯丙嗪为主。39.8%合并有躯体疾病,其中高血压病、II型糖尿病、心肌缺血、低血钾和贫血较多。结论:随年龄及病程的增加,躯体合并症的发生率也在增加。其风险较正常人高,但临床医生仔细观察病情,及时处理,风险在可控制范围。
2011年23期 v.23 2885-2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鹏;喻慧;黄慧;
目的:比较利培酮口服液与氯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分别予以利培酮口服液及氯氮平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临床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利培酮口服液和氯氮平显效率分别为70.5%和73.8%,二者疗效相当,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利培酮口服液50%、氯氮平90.48%,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利培酮口服液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的特点。
2011年23期 v.23 2887-2888+2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秦虹云;王振萍;瞿正万;
目的:调查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首次就诊精神分裂症患者(FES)的疾病未治疗时间(DUP,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分析其可能存在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调查量表,将数据输入SPSS 11.0,采用参数及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计43例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入本试验,DUP平均(24.00±337.21)周,男(76.00±164.21)周,女(237.38±391.77)周。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DUP与就诊年龄呈显著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r=0.404,P=0.007);同胞陪诊的患者DUP明显比直系亲属陪同的要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I-J=404.07,P=0.006)。将疾病未治疗时间(DUP)(周)按中位数24周为界分为长和短DUP两组(≤24周为短DUP组,>24周为长DUP组),长DUP组中女性比例明显增高,BPR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2,P=0.033;t=2.537,P=0.015);风险因素分析显示,只有性别与DUP>24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1.613,P=.037)。结论:女性、就诊时年龄偏大、同胞陪诊、精神症状不突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未治疗时间(DUP)更长,即更难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2011年23期 v.23 2889-2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许俊;
目的:探讨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非正常性行为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5-2010年由南京市社会救助站送入我院的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非正常性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及对照研究。结果: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非正常性行为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流浪患者及常规入院女性患者,有低龄化及高龄化趋势,性病发生率高,情感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患者非正常性行为发生率高。结论: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极易受到性侵犯,已成为性病感染高危人群,在其救助过程中要做好性病筛查,性安全知识教育,同时需要公安、民政救助、卫生医疗、社区等机构多方协作,共同维护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
2011年23期 v.23 2892-2893+2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范洪峰;居丽晶;彭志珍;
目的:了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67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63例非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威斯康辛测验(WCST),连线测验(TAT),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症状。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WCST、TMT及MMSE的各项认知功能指标评分比较除连线测验A外,其余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注意功能损害及损害程度与病程有关。
2011年23期 v.23 2894-2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永宏;杨亚黎;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1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给予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其中阿立哌唑组36例,剂量为每日(12.18±2.56)mg,奥氮平组35例,剂量为每日(13.07±3.71)mg;疗程共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阿立哌唑和奥氮平的有效率分别为86.1%和91.4%,疗效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两组治疗后第1周末至第8周末与治疗前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3)两组间从治疗第1周末起,各时点PANSS减分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4)TESS评定显示,两组药物不良反应不同,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阿立哌唑组低于奥氮平组,但差异无显著性(x2=0.063,P>0.05)。结论:阿立哌唑与奥氮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均安全有效,但二者的不良反应不同,在治疗过程中应依个体化原则进行选择。
2011年23期 v.23 2896-2897+2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迪;罗汝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的影响,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方法:予以利培酮治疗的113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使用利培酮剂量不同分为两组:低剂量组(≤3 mg/日)和高剂量组(>3 mg/日),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4周、第8周检测患者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的水平。结果:不同剂量利培酮可引起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TC、TG升高,且呈剂量相关性。结论:利培酮可引起血脂异常,与剂量相关,在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时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011年23期 v.23 2898-2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宋红梅;崔明;
目的:探讨精神障碍患者受性侵害的特征及性防卫能力在司法鉴定中的评定。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51例女性受性侵害案司法鉴定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鉴定诊断以精神发育迟滞为主,对性防卫能力丧失、性防卫能力削弱及性防卫能力存在三组中受害人案发后是否主动报案、是否获利、赔偿态度及平时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进行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年轻的女性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更容易被性侵害,在进行性自我防卫能力评定时应掌握客观证据,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特征、受害人的社会适应情况及对性行为的性质、后果的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察评定。
2011年23期 v.23 2900-2901+2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刚;王雪峰;陈启辉;凌秾喜;何海珍;林小珍;陈雁迁;
目的:探讨国产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国产奥氮平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7±8)岁,给予国产奥氮平口服。进口奥氮平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6±8)岁,给予进口奥氮平口服。两组开始剂量均为10 mg/d,以后视病情调整,平均(15±2.5)mg/d,分2次口服,共治疗6 w。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同时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国产奥氮平组的有效率达87%,与进口奥氮平组(9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国产奥氮平组的不良反应为嗜睡、体重增加,血糖、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升高的发生率与进口奥氮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国产奥氮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
2011年23期 v.23 2902-2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芙蓉;程雪君;杨艳芬;王会娟;
目的:通过了解流水线作业工人的负性情绪状态,开展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从而减轻工人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流水线作业工人10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51例,对照组51例,对研究组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2例流水线作业工人进行问卷调查,评定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①研究组在接受心理干预后,SAS、SDS总分值显著降低(P<0.001)。②研究组女性抑郁分减少值与男性比较存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心理干预对女性流水线作业工人效果更明显。结论:心理干预对于改善流水线作业工人负性情绪具有良好的作用,可提高流水线作业工人对负性情绪的认识,减轻焦虑、恐惧程度,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2011年23期 v.23 2904-2905+2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振英;顾广善;
目的:探索米氮平与氟伏沙明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口服米氮平组和氟伏沙明组各35例,分别以米氮平及氟伏沙明治疗。疗程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米氮平组在治疗1、2、4周下降显著(P<0.05),治疗6周末后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米氮平组显效率为82%,氟伏沙明组显效率为76.8%,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米氮平组起效快;米氮平组的不良反应较氟伏沙明组少而轻。结论: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与氟伏沙明相当,但米氮平起效更快,安全性更高,更适合老年抑郁症患者。
2011年23期 v.23 2906-2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潘利;王安奇;梅红彬;
目的:探讨女性慢性精神病住院患者伴发躯体疾病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女区住院的慢性精神病患者,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有102人,其中慢性精神分裂症95人,其它精神疾病7人。研究住院的女性患者伴发躯体疾病的构成和影响因素,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结果:以上女性患者罹患躯体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病、心脏病、白细胞减少、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骨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症、病毒性肝炎、胆石症、脂肪肝、胃肠道疾病、妇科病等。对于女性慢性精神病住院患者,以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躯体疾病家族史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的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躯体疾病家族史、使用氯氮平与躯体疾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家庭经济状况也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女性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以病程、体质量指数、躯体疾病家族史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的病程、体质量指数、躯体疾病家族史、阴性症状与躯体疾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年龄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重视女性精神病患者的躯体疾病,包括代谢综合征,根据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采取适宜的治疗、管理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2011年23期 v.23 2908-2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建;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或喹硫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8例服用帕罗西汀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分为阿立哌唑组(24例)和喹硫平组(24例),观察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1周、4周及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ve scale,HAMD-17)评定疗效,用不良反应量表(Hamilton depressive scale,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组显效率为29.2%,喹硫平组为37.5%。喹硫平组第4周HAMD评分低于阿立哌唑组,差异有显著性。喹硫平组不良反应较少。结论:喹硫平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的疗效好,起效快,且不良反应少。
2011年23期 v.23 2912+2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罗汝琴;陈仁云;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帕利哌酮组(80例)和利培酮组(78例),分别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和利培酮口服治疗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和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后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治疗的第2周末,帕利哌酮组PANSS总评分明显低于利培酮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帕利哌酮的不良反应少且轻。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起效快,是治疗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2011年23期 v.23 2913-2914+2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绪焕;夏学斌;王丽华;
目的:探讨益智药石杉碱甲(石杉碱甲)对改善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通过对103例精神分裂症使用抗精神病药合并石杉碱甲(研究组)与103例精神分裂症不合并石杉碱甲(对照组)的治疗,比较8周后两组的改善效果。结果:研究组韦氏智力量表和韦氏记忆量表、H-R神经心理测验在治疗前后均有较明显变化,说明石杉碱甲对认知功能障碍有明显改善效果。结论:石杉碱甲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是当前改善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
2011年23期 v.23 2915+2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陶领钢;黄峰;周云;李启斌;梁皓明;李广林;韦红日;周丽君;冯启明;
目的:了解桂林市≥15岁城乡居民酒精依赖的患病水平和分布特征。方法:2007年7至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桂林3个城区和3个县4 410名≥15岁的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入户调查。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中文版的复合性国际诊断问卷(CIDI 3.0)为筛查工具,以国际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10版(ICD-10)为诊断标准。结果:完成调查3 783人,调查完成率为85.78%。桂林市城乡居民酒精依赖时点患病率为7.67‰,终生患病率为8.99‰。酒精依赖终生患病率,城市(0.31‰)低于农村(1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1,95%CI=0.11~0.86,P=0.024);女性(0.51‰)低于男性(1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03,95%CI=0.01~0.20,P=0.000);壮族(30.77‰)高于汉族(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4.98,95%CI=2.43~10.20,P=0.000)。酒精依赖终生患病率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5~74岁组患病率较高。结论:酒精依赖已成为桂林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应针对农村地区老年壮族男性人群开展防治与康复研究工作。
2011年23期 v.23 2916-2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强;陈崇善;佘琴;卢卓丽;李玲;
目的:了解失眠门诊与就诊精神科门诊对象有什么不同之处。方法:收集2009、2010、2011年3月份所有在新疆精神卫生中心睡眠科和精神科就诊的共1 715个初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失眠门诊最常见诊断为失眠症,而精神科门诊最常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病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精神科门诊就诊对象以精神病性障碍为主,而失眠门诊更多的是非精神病性障碍的睡眠和情绪问题,失眠门诊使得精神科门诊工作更为细化,使患者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2011年23期 v.23 2919-2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哲;
目的:比较经颅磁刺激(rTMS)与舍曲林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2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两组,分别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舍曲林治疗4周,在1,2,4周分别进行HAMD-17评分和TESS评分以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经过4周治疗提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起效更快,不良反应较舍曲林少且轻。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抑郁症安全有效,是值得采纳的抑郁症治疗方法。
2011年23期 v.23 2921-2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刁端忠;
目的:比较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伴有焦虑的抑郁症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70例伴有焦虑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米氮平组35例和氟西汀组35例,分别给予米氮平和氟西汀治疗。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HAMD和HAMA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1);米氮平组在治疗1周起即显著下降(P<0.01),而氟西汀在治疗2周起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总体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米氮平较氟西汀显著减少(P<0.01)。结论: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均安全有效,但米氮平起效更快,不良反应则较轻。
2011年23期 v.23 2923-2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范秀清;方崇芳;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骨折发生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00-2010年期间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骨折32例,原因为:精神疾病引起的兴奋冲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及药物不良反应,长期封闭式管理模式,病房管理及环境设施等。结论:通过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骨折的原因,采取相应护理防范措施,对减少住院精神病患者骨折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疗纠纷,密切护患关系,构建和谐医院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23期 v.23 2924-2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洁;
目的:探讨喹硫平与奥氮平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名难治性抑郁性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组和奥氮平组各30例。分别在使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基础上合并使用喹硫平和奥氮平,进行为期6周的双盲对照研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及HAMA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喹硫平组不良反应较奥氮平组显著较低(P<0.05)。结论:喹硫平和奥氮平辅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均显著,但喹硫平组不良反应少而轻,安全性更好。
2011年23期 v.23 2925-2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志勇;杨翔;戴广珠;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缓释片对癫痫患者伴情绪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癫痫伴情绪障碍患者,均给予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疗程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文拉法辛缓释片在治疗2周时,HAMD、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8周后,其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达到了78.3%和93.3%;TESS量表评定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癫痫患者伴情绪障碍疗效显著,依从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1年23期 v.23 2926-2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雪松;
目的:探讨门诊睡眠障碍患者苯二氮类药物滥用与依赖的现状和相关因素。方法:用自制调查表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睡眠障碍情况,BDZ使用的种类、剂量、疗程。同时用苯二氮类药物依赖自评量表评分,<22分为阴性,23~33分为可疑阳性,>34分为依赖。对>23分者再用CCMD-3有关药物依赖综合征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结果:精神科门诊患者BDZ使用率24.65%,BDZ依赖率39.11%,BDZ依赖者性别无差异,60岁以上者达72.16%,初中以下低文化者占64%,伴有躯体和精神疾病者87例。依赖者的BDZ用量低,戒断症状轻,持续用药平均达6年,没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BDZ药物依赖者在老年低文化水平的睡眠障碍人群中常见,精神科医生有滥用BDZ倾向,应严格规范使用,短期,间断,交替。
2011年23期 v.23 2928-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何俊鹏;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合并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冲动和攻击行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80例伴有冲动和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一组联合应用无抽搐电休克(研究组),另一组常规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照组),观察14d。于治疗前、治疗1 d、3 d、7 d、14 d末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PANSS量表总分、阳性症状、兴奋症状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同期研究组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或P<0.01),TE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冲动和攻击行为起效快、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高。
2011年23期 v.23 2930-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朴轶峰;吕爽;陈立勇;高海龙;
目的:了解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的个性特征。方法:选择有肇事肇祸史且经精神疾病司法鉴定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目前仍在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龚耀先修订的Eysenck个性问卷为调查工具,一次性统一完成问卷,将结果与常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此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特征为个性外倾、情绪不稳定。结论: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存在着个性心理障碍。
2011年23期 v.23 2932-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志根;周长凤;
目的:研究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分别予以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并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PANSS总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阿立哌唑组有效率82.2%,利培酮组有效率88.8%,两组疗效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阿立哌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结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阿立哌唑的安全性较好。
2011年23期 v.23 2933-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宝琴;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研究组治疗第2周末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1),其它时点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TE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与阿米替林疗效相当,但西酞普兰起效快,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微。
2011年23期 v.23 2934-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少霞;谢益潮;
目的:分析在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新涌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749名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住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中以男性、广东省外的青年为主,大多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部分既往有精神障碍史,67%合并有躯体疾病,病情稳定后大部分为家人接领或救助出院。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救治工作复杂,与社会安全、和谐幸福息息相关,须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存在问题。
2011年23期 v.23 2935-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彭晓明;郭霞;张震文;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对交通事故所致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抑郁症状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度洛西汀治疗组(研究组)26例与帕罗西汀治疗组(对照组)26例,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度洛西汀在治疗后起效快于帕罗西汀组,有效率与帕罗西汀组相当,而且不良反应较少。结论:度洛西汀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效果相当于帕罗西汀,但其不良反应少于帕罗西汀。
2011年23期 v.23 2937-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香;陈明菊;陈仁德;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度洛西汀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3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52例和度洛西汀组51例,治疗6周;采用HAMD、HAMA和SCL-90评定临床疗效,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满第2、4、6周时艾司西酞普兰组显效率分别为51.9%、75.0%、78.8%;度洛西汀组为52.9%、78.4%、82.1%。两组同期比较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艾司西酞普兰引起性欲降低、性快感缺失、食欲下降、哈欠和疲乏等不良反应相对突出。结论:两药均是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有效药物且疗效相当,艾司西酞普兰引起患者性功能障碍的药物不良反应相对突出。
2011年23期 v.23 2939-2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卫;
目的:探讨几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胆固醇(CHO)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定CHO的水平。结果:患者服用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治疗前、后CHO水平与基线值比较有显著性(F=15.95,P<0.01);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对胆固醇水平影响不明显。治疗前后两组在PANSS总分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分析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同的代谢倾向性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对血清胆固醇有影响;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对血清胆固醇水平影响不明显。
2011年23期 v.23 2941-2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钱玉龙;温晓春;鲁杰;李辉;
目的:比较度洛西汀与帕罗西汀治疗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度洛西汀组和帕罗西汀组,分别给予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治疗,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度洛西汀组和帕罗西汀组显效率分别为78.1%和75.0%,两组疗效相仿,度洛西汀组不良反应略少于帕罗西汀组。结论:度洛西汀对治疗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疗效良好、安全,患者依从性好,适宜于临床使用。
2011年23期 v.23 2942-2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雷平华;高露;
目的:探索早期综合教育对福利机构婴幼儿体格和智能发育的影响,寻求更好的抚育福利机构婴幼儿的方法。方法:制定早期综合教育的方法,对早期综合教育组给予科学喂养、生活指导,对婴幼儿进行智能方面的系统训练。对照组仅给予体格检查及保健指导。将两组小儿6月、12月、18月的体格发育及智能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小儿在体格发育方面比较,仅体重方面有显著意义;在智能方面比较6个月时大运动有显著意义;12月、18月时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适应力均有显著意义。结论:早期综合教育是促进福利机构婴幼儿发育的有效措施。
2011年23期 v.23 2943-2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苏朝昆;王跃升;龚毅;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给药方案的现状及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一日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16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535例,调查患者性别、年龄及口服药品名称、剂量以及药物合用产生体位性低血压、锥体外系反应及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分析,针对药物合用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提出护理对策。结果:抗精神病药使用频率前5位依次是氯氮平、喹硫平、利培酮、氯丙嗪、奥氮平,给药方案以抗精神病药治疗最多,其次是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苯二氮类药(BZD)、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剂+BZD,药物合用出现不良反应构成比大小依次为体重增加、体位性低血压、锥体外系反应。结论:抗精神病药联用心境稳定剂和(或)BZD有利于患者治疗,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合用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在治疗时应采取措施,加强护理。
2011年23期 v.23 2945-2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周广玉;
目的:了解丙戊酸镁缓释片与喹硫平合并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对5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用药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周进行BPMS评定。结果:总疗效联合用药组明显高于单一用药组,联合组不良反应较轻。结论: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安全有效。
2011年23期 v.23 2947-2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魏晓平;雷兵涛;
目的:了解近两年精神分裂症复发因素,以有效降低其复发率。方法:按CCDM-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对我院近两年复发和多次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历或其亲属进行自制复发因素调查表调查。结果:78%因停药而复发,14%因不规则用药而复发,8%因生活事件而复发。结论:停药仍是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主要因素,加强对维持治疗必要性的认识至关重要。
2011年23期 v.23 2948-2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郑友玲;
目的:比较齐拉西酮和氟哌啶醇治疗首发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齐拉西酮与氟哌啶醇治疗组,疗程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齐拉西酮不良反应较氟哌啶醇更少。结论:齐拉西酮治疗老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好,安全性高,有利于长期巩固治疗。
2011年23期 v.23 2949-2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琳;潘丽红;
目的:探讨上海市浦东新区初中生基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社会综合方法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从上海市浦东新区两所学校随机各选择初二年级8个班,共800名学生。再将8个班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进行为期2年的心理社会干预。结果:研究组经过2年的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而对照组则明显下降。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011年23期 v.23 2963-2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曙亮;
目的:通过对1例恋童症患者进行认识领悟治疗的个案,观察和分析形成恋童症的原因,探讨认识领悟疗法对恋童症的治疗作用。方法:于2008年2月至3月期间,在我院门诊部心理咨询科对1例中年男性恋童症患者实施观察和治疗。观察法:对患者的衣着、表情、行为等进行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患者心理状态和治疗效果。谈话法:通过语言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过程,根据患者接近所迷恋年龄段7~8岁女孩时的反应来判断治疗效果。认识领悟疗法:按照钟友彬教授创立的认识领悟疗法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对恋童症患者实施认识领悟治疗。结果:患者的恋童症症状完全消失。结论:可以使用认识领悟疗法治疗恋童症。
2011年23期 v.23 2965-2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凌谊;张翔;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提高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194例残疾人评估心理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结果:显示心理干预前、后残疾人的(SCL-90)各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理干预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
2011年23期 v.23 2968-2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陈水英;文斌;
目的:了解心理辅导对将要进行带教的精神科护理老师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名精神科护理老师进行测评,并对她们进行为期4周的心理辅导后再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后对照分析。结果:精神科护理老师在进行为期4周的心理辅导后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心理辅导前的焦虑、抑郁评分(P<0.01),有显著意义。结论:心理辅导的开展有利于缓解精神科带教老师的心理压力,降低焦虑抑郁情绪,从而提高带教水平。
2011年23期 v.23 2970-2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傅列云;刘蕊;李金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干预。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及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分别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明显提高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心理社会功能的康复。
2011年23期 v.23 2971-2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金姝;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MECT治疗患者的焦虑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进行MECT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组在治疗前除常规的干预外给予心理干预措施,两组在心理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焦虑症状,采用依从性调查问卷测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心理干预后研究组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并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使MECT的治疗得到顺利进行。
2011年23期 v.23 2973-2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美莲;钟丽红;钟飞英;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对粤北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的康复影响。方法:选取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粤北地区已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性的出院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每月进行电话随访1次,给予出院康复辅导,持续观察18个月,18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及服药依从性、疾病复发率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的疾病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其药物依从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粤北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有积极的影响。
2011年23期 v.23 2975+2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晓彦;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CCU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120例心脏病患者给予舒适护理。结果:舒适护理的患者舒适程度满意率达97%。结论:舒适护理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信任感、被尊重感,能够稳定患者情绪,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
2011年23期 v.23 2991-2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严芳;孙素珍;胡珊珊;
<正>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被人理解,而精神疾病患者的思维、情感、行为等往往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所以这种需求会变得更为强烈,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同情、理解和爱护。以往,大多数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仅限于满足医学需要的医学交流,总是想教育患者改变不正确的认知,较少考虑患者的心理、感情、社会、家庭、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而导致患者对护士的不信任,不再愿意谈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产生沟通障碍。为了更新观念,掌握护患沟通的实际性和技巧
2011年23期 v.23 2993-2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姚燕;谈玲;刘夕珍;
<正>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横纹肌细胞损伤,细胞膜完整性破坏,细胞内容物漏至细胞外液及血循环中,常伴有威胁生命的代谢紊乱和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等严重并发症。其主要临床特征是:血清磷酸肌酸激酶(serum creatine phosphokinase,CPK)升高,血及尿中肌红蛋白阳性,伴有肌痛、肌紧张感。文献报道RM致ARF的发生率为15%~33%,病死率达10%。我院ICU自2011年1月始,共收治3例由精神科转入因使用精神类药物引起的重症RM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全部病情好转,转回原病区进一步治疗原发病。现
2011年23期 v.23 2995-2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爱玲;陈娟;
目的:调查住院神经症患者伴发抑郁的发生率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状的作用及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64例住院神经症患者进行测评。将SDS评定≥50分者作为研究组,SDS评定<50分者为对照组,比较神经症患者伴发抑郁的特点及主要症状。研究组在药物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适当心理干预,并在出院前再次进行抑郁自评量表评估。结果:64例患者中伴发抑郁者21例,占32.8%。这些患者具有年轻、文化程度高、工作或家庭压力大的特点。经过心理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抑郁症状明显减轻(P<0.05)。结论:神经症患者,常伴发抑郁症状,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对患者身心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2011年23期 v.23 2996-2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国华;
<正>抑郁症是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之一,现有的抗抑郁剂能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但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对抗抑郁剂无效,临床上称为难治性抑郁症。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对36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行MECT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2011年23期 v.23 2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丽;甄秀红;张佩燕;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06年-2009年我院所有出院精神病患者共4 359例,对其中发生跌倒的27例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高龄及自主活动障碍、疾病因素、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环境设施等是导致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护理人员要加强对高危跌倒人群的评估、管理,降低跌倒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2011年23期 v.23 2999-30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黄立宇;
<正>脑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疾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占脑卒中发病率的20%~50%。严重患者可能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如不及时防范,部分患者可能导致自杀的后果。是与脑卒中事件相关的,临床表现抑郁心境的情感障碍性疾病。至少有40%~50%的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有抑郁的体验,多发生在脑卒中后2个月~1年。由于抑郁反应的发生非常隐蔽,不易被察觉,有些患者由于存在语言障碍,使抑郁症状不能被检出,往往直到意外事件发生后才知道。其实如果我们对抑郁状态的表现早有所认识,多注意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2011年23期 v.23 3001-3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爱清;孙志勇;
<正>老年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患者多为长年住院治疗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偏大,躯体疾病日益增多,精神症状多趋向衰退,病情更加复杂,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较多困难。为了临床护理工作更好的开展,本文对这类患者的临床特点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2011年23期 v.23 3002-30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苏冬彩;
目的:实施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以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方法:2010年开始实施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对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评分≥4分者,落实防范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并比较实施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前后住院患者的跌倒/坠床发生情况。结果:实施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明显提高。结论: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的实施和护理安全措施的落实,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率,提高住院患者护理安全。
2011年23期 v.23 3003-30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