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洁;武克文;李旭媚;刘家麒;白丽娟;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司法鉴定案例中的性别差异,比较男、女被鉴定人的不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司法鉴定案例中的被鉴定人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1男、女被鉴定人各年龄段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2男、女被鉴定人在文化、婚姻状况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3案情居前三位的男性被鉴定人是伤害、杀人、盗窃;女性被鉴定人分别是被强奸、杀人、伤害。男性被鉴定人伤害案比率是女性的3.54倍,差异非常显著(x~2=9.262,P<0.01);4疾病分类居前三位的男性是精神分裂症、无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女性被鉴定人分别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无精神病,女性精神发育迟滞与男性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38,P<0.05);⑸男性被鉴定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比率较女性明显偏高,差异非常显著(x~2=17.88,P<0.01),女性被鉴定人性防卫能力比率与男性相比差异非常显著。结论:司法精神病鉴定中男、女性别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
2016年11期 v.28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建伟;耿明飞;朱东山;黄晓宇;周福有;胡崇明;李剑;付东宏;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化疗所致食管癌患者骨髓抑制的特点及防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应用多西他赛常规剂量化疗的食管癌患者资料。结果:化疗后100%患者(20例)出现骨髓抑制,80%患者(16例)出现Ⅳ度骨髓抑制;20%患者(4例)出现血小板降低;16例出现Ⅳ度骨髓抑制患者中有2位出现肺部感染,所占比例为12.5%,其中1例患者因感染性休克死亡。白细胞计数波动呈现"U"型变化,在化疗后4~7 d开始出现降低,化疗后5~8 d降至谷底,暨开始降低后1~2 d降至谷底,给予患者升白细胞治疗后1~7 d恢复正常,中位时间为4 d,白细胞计数低谷抑制持续时间为3~5 d。结论:食管癌患者应用多西他赛化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骨髓抑制,化疗后白细胞计数波动呈"U"型变化,化疗后4~7 d开始出现降低,提前应用升白细胞药物很有必要。
2016年11期 v.28 10-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磊;沈伟中;蒋忠;骆园;
目的:探讨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UKA)治疗单纯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初期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单纯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治疗单纯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23例(23膝)。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分别从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ROM),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HS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完整随访。无1例患者出现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术后衬垫脱位等并发症。1例术后1个月因骨水泥松动行全膝关节翻修术,2例报告膝关节残余疼痛,不剧烈可耐受。经统计学分析,相比于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文献报道,本组患者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首次直腿抬高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只重建病变的间室、保留正常的间室和正常的韧带结构,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对于经严格选择的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其初期疗效优于全膝关节表面置换。
2016年11期 v.28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闵刚;吴建省;林椿森;邱任远;李晶磊;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28岁,经术后病理验证的SPT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螺旋CT征象,所有患者均具备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资料。结果:CT征象表现为患者单发,带包膜的囊实性包块;CT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动脉期表现为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渐进性强化,仅1例患者动脉期显著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有典型特征性,绝大多数患者可在术前提供提示诊断信息。
2016年11期 v.28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隋晓燕;孔晓丹;王玉川;
目的:观察类克治疗中,精确输注开始时间时输液滴数的调节,对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00例次使用类克治疗的风湿病患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将头皮针连接输液器中生理盐水作为引液开始输注类克,并计算输注开始时间及输液滴数;观察组患者采用头皮针连接注射器建立静脉通路后直接连接类克稀释液,并计算输注开始时间及输液滴数。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确类克输注开始时间的滴数调节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2016年11期 v.28 1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莉莉;候迎辉;王风云;陈保延;杨玉杰;
目的:观察血液减压循环机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肿胀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4例乳腺癌术后患肢肿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血液减压循环机治疗。于治疗前后,测量两组患者的患肢周径;采用Kamofsky评分法评价两组患者的行为状态健康状况;采用静止视觉模糊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的患肢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患肢周径小于对照组(P<0.05),平均Kamofsky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助血液减压循环机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肿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2016年11期 v.28 19-2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丹;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且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4分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日期的奇偶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氟西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患者只给予常规的氟西汀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无差异;治疗后第1、2、4、8周末,观察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得分优于对照组,尤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得分差异更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2016年11期 v.28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杨雨;
目的:比较哌罗匹隆与利培酮治疗初发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初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哌罗匹隆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利培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38%)与对照组(88.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周,两组患者的各项PANSS评分与各自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但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血清催乳素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哌罗匹隆与利培酮治疗初发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相当,但哌罗匹隆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优于利培酮。
2016年11期 v.28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学红;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躯体形式障碍患者11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的SCL-90躯体化参数、焦虑以及抑郁评分改善情况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SF-36PCS与MCS评分改善情况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采用抗抑郁药物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2016年11期 v.28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薛爱兰;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帕罗西汀和喹硫平治疗抑郁症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18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喹硫平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1、3、5周,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较小(P>0.05)。结论:在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与单纯应用帕罗西汀相比,联合喹硫平可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程度,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2016年11期 v.28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建伟;董凯;刘芳;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后患者早期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颅脑损伤伴发早期精神障碍患者6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GCS评分3~8分者精神障碍持续时间多超过14 d,精神障碍类型以躁狂型和痴呆型较为多见;额叶和颞叶损伤的精神障碍症状以躁狂型多见,而颞叶损伤的精神障碍症状以抑郁型多见,69例精神障碍患者经综合治疗预后良好。结论:颅脑损伤后的精神障碍类型与损伤部位有关,而损伤程度与精神障碍发病率、持续时间有关。
2016年11期 v.28 29-3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谭锋;
目的:探讨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按照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22例)治疗依从性差;研究组患者(37例)治疗依从性依从性良好。对可能影响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予以分析。结果:在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患者的文化程度、缺少家庭与社会支持、疾病认知、不良心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就医条件、费用支付、服务未到位各因素对比均显示高度差异(P<0.05);影响治疗依从性因素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疾病认知偏差(OR=3.85)、不良心理及医疗服务差。结论: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较复杂,临床可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用药指导及健康教育等方式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2016年11期 v.28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龚洪申;宋双庆;马国杰;
目的:观察比较5%与25%浓度人血白蛋白在治疗危重胃肠外科患者应用效果。方法:对92例危重胃肠外科的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46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干预组患者静脉滴注浓度为5%的人血白蛋白;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浓度为25%的人血白蛋白。同时,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营养情况。结果:经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干预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肠鸣音恢复和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25%浓度的人血白蛋白,给予患者应用5%浓度人血白蛋白的效果更显著,能更好的补充患者体内营养,促进其胃肠功能恢复。
2016年11期 v.28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志鹏;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介入治疗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炎症反应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140例)和研究组(11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氟伐他汀钠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脂、炎症反应及肾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改善,且研究组患者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硝酸甘油治疗基础上,高龄冠心病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介入治疗的降脂、抗炎及保护肾功能均优于氟伐他汀钠。
2016年11期 v.28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胡文广;
目的:对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治疗以及预后进行深入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68例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先,通过冠脉造影可以发现,68例患者中,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1例急性心肌梗死。其次,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择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患者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3例患者行支架植入术;6例患者行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所有手术均成功。再次,术前服用300 g氯吡格雷和300 g阿司匹林的患者为18例;服用600 g氯吡格雷和300 g阿司匹林的患者为16例;服用75 g氯吡格雷和100 g阿司匹林,1次/d,至少3 d的患者为24例。术后,所有患者中,33例患者进行了1次/12 h的皮下注射,注射药物为低分子肝素,共计注射3 d以上。最后,预后随访观察结果显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32.35%。结论:患有合并血小板较少的冠心病患者,临床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要特点,经过治疗后其预后效果并不良好。
2016年11期 v.28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易志;寇艳;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同时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测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根据心电图检测方法结果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12例。对照组患儿为常规心电图检测所得结果;研究组患儿为动态心电图检测所得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以及心电图改变类型检测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的阳性检出率为94.64%,高于对照组75.00%(P<0.05);研究组患儿的室性早搏、ST段改变、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具有积极诊断价值,可作为治疗过程的随访手段,具有临床实际应用意义。
2016年11期 v.28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孙锵;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机械性肠梗阻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开腹治疗;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对照组为27.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机械性肠梗阻患者可行,其临床效果优于常规开腹治疗。
2016年11期 v.28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继男;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63例,予以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患者7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早期康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ESS评分、BI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及QOF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能力、自主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6年11期 v.28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任秋颖;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甲亢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58例)与研究组(42例)。对照组患者单纯予以甲巯咪唑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水平变化情况、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SH、FT4、FT3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研究组患者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23%,高于对照组70.69%(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15.00%,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亢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甲巯咪唑。
2016年11期 v.28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初贵君;
目的:分析比较凯西莱与甘利欣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抗结核药物性肝病患者68例,分为干预组1和干预组2,每组各34例。干预组2患者应用的药物为凯西莱;干预组1患者应用的药物为甘利欣。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结果:干预组2患者的临床总疗效稍高于干预组1,但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均明显改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干预组2患者肝功能指标AST、A/G明显改善(P<0.05),指标ALB、TBIL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凯西莱与甘利欣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病患者均有一定疗效,可有效促进其肝功能的改善,但相对来说,凯西莱在改善患者肝功能和促进肝脏蛋白合成上具有较好的作用。
2016年11期 v.28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