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志勇;王素兰;杨红利;
目的:观察行为疗法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精神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增加行为疗法治疗。并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患者进行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及改良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M-WCST)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WCST正确数、正确分类数评分较治疗前升高,错误数、持续错误数、非持续错误数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治疗后的正确数、正确分类数评分高于对照组,错误数、持续错误数、非持续错误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NSS量表评估两组治疗后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及一般病理症状评分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治疗后以上指标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取行为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精神症状。
2017年12期 v.29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蕊;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26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常规治疗并服用西酞普兰。评价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及血清hsCRP水平、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西酞普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疗效。
2017年12期 v.29 7-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胥凤霞;王红霞;
目的:探讨不同年代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住院症状变化情况。方法:对1998年及2013年各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住院的精神病性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感知觉障碍及情感障碍中各症状出现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思维障碍中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钟情妄想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998年组比较,2013年组被害妄想、关系妄想、钟情妄想出现率明显增高,夸大妄想、罪恶妄想出现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与1998年相比,2013年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障碍更多为被害妄想及关系妄想。
2017年12期 v.29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童柱;朱晶;杨雨静;葛晓丹;
目的:观察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例精神分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两组均常规利培酮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立哌唑(5 mg~10 mg)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催乳素变化,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疾病严重度(CGL-S)评价患者精神症状。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血清催乳素水平明显下降,并且在治疗8周后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催乳素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NSS、CGL-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疗效确切。
2017年12期 v.29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翟文豪;王明秋;郭民;王炎强;李香玲;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并发神经系统症状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原因主要与毒素蓄积、内环境的紊乱、失衡综合征、透析欠充分、透析脑病、基础病变、脑血管病变、药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结论: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与多因素有关,早期个体化综合性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2017年12期 v.29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秀丽;
目的:观察截瘫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147例截瘫伴尿路感染者尿标本分离菌的种类和耐药性,采用TDR-200B型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56株,其中阴性杆菌占78.9%,阳性球菌占16.7%,真菌占4.4%,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9.9%、17.6%,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88.2%。肠杆菌科细菌对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较高敏感性;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耐药率为11.1%;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100%敏感;真菌对氟康唑产生了耐药。结论:截瘫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耐药率高,临床应根据尿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2017年12期 v.29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杨波;刘曙艳;
目的:观察白介素10(IL-10)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伴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SAH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治疗组(n=42),对照组患者常规卧床,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脱水及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IL-10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两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再出血的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0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尼莫地平治疗疗效。
2017年12期 v.29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郑寿庚;周峰;
目的:探寻一种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的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12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取外剥内扎结合围扎悬吊术;对照组单纯采取外剥内扎手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损伤轻、恢复快、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尤其适合老年有合并症患者。结论:治疗组的手术方式适合人群广,不需要昂贵耗材和仪器,简单有效。
2017年12期 v.29 21-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曰富;
目的:观察多索茶碱联合噻托溴铵粉治疗慢阻肺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66例慢阻肺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治疗药物为多索茶碱,观察组在多索茶碱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噻托溴铵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77%);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索茶碱联合噻托溴铵粉治疗慢阻肺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多索茶碱治疗。
2017年12期 v.29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柴静静;
目的:以医学信息管理平台为基础筛查高血压主要并发症及风险因素。方法:选取16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医学信息管理平台对所有患者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和风险因素。结果:高血压主要并发症为高血脂、冠心病和糖尿病,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风险因素为发病时间短、年龄大、男性、超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医学信息管理平台可有效筛查高血压主要并发症及风险因素。
2017年12期 v.29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冠华;
目的:观察氟西汀和奥氮平联合舒必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50例抑郁症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氟西汀和奥氮平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舒必利进行治疗,两组各治疗8周,通过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各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治疗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为(17.17±9.62)分,优于对照组评分(21.84±10.5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监测血常规、肝功、肾功及心电图均无异常改变,个别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嗜睡、头晕、体重增加、食欲亢进等不良反应。结论:氟西汀和奥氮平联合舒必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优于氟西汀和奥氮平治疗疗效。
2017年12期 v.29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叶庆红;陈志斌;唐锴;高东;黄碧艳;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产后抑郁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8例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44例,研究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高频经颅磁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均治疗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8周分别用HAMD量表和TESS量表评定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量表评分均下降,研究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经颅磁刺激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纯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疗效。
2017年12期 v.29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淑;
目的:探讨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时使用奥氮平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的治疗药物为利培酮,观察组的治疗药物为奥氮平,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老年痴呆病理行为评分以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昼夜节律紊乱、攻击、焦虑和恐惧、偏执和妄想等老年痴呆病理行为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奥氮平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行为症状,且服药安全可靠。
2017年12期 v.29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红;
目的:观察硫唑嘌呤(AZA)治疗溃疡性结肠炎(SDUC)激素依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75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38例(采用硫唑嘌呤片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强的松片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镜下肠黏膜情况及血清ESR、CPR、ALT、AST数值。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2.9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窥镜检查观察肠黏膜治疗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9.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血清ESR、CPR、ALT、AST数值均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2例轻微不良反应,均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硫唑嘌呤治疗激素依赖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优于激素治疗,且安全。
2017年12期 v.29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贾凯;
目的:观察氢溴酸西酞普兰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52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氢溴酸西酞普兰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舒肝解郁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抑郁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SDS、HAMD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SDS、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氢溴酸西酞普兰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均优于单纯氢溴酸西酞普兰片治疗效果。
2017年12期 v.29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郭芳;张琰;王改峰;
目的: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小板恢复正常水平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优于糖皮质激素治疗。
2017年12期 v.29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池雷;
目的:观察阿立哌唑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利培酮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总评分、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1、2、3月后的总评分、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评分均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8%高于对照组的77.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立哌唑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优于单纯利培酮治疗疗效。
2017年12期 v.29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承立;
目的:探讨儿童乙型肝炎(乙肝)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400例进行乙肝抗体检测的儿童,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400例儿童中,共检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294例,其中6个月~2岁儿童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为90.5%,3~5岁的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为40.6%,6~9岁的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为87.7%,10~12岁的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为75.0%。各年龄阶段中乙肝表面抗体浓度超过100 m IU/ml的比例与低于100 m IU/ml的比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开展儿童乙肝抗体检测有利于对无抗体或抗体浓度较低的儿童实施乙肝疫苗接种,这对乙肝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12期 v.29 4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景莉;李苗;
目的:观察健康信念模式对帕金森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及健康指导,观察组采用健康信念模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3个月自我护理能力各项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责任、自我护理知识、自我护理技能及自我护理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信念模式对提高帕金森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及健康指导的效果。
2017年12期 v.29 66-6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夏玉莲;
目的:观察整体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BPRS评分、NOSI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BPRS评分、NOSIE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整体康复护理对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康复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效果。
2017年12期 v.29 68-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梅花;
目的:观察封闭疗区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将60例封闭疗区重性精神病患者按入院顺序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精神症状、社会功能与情绪状态。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N-BPRS、SDSS、强迫、焦虑、抑郁、恐惧、躯体化与人际关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封闭疗区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效果。
2017年12期 v.29 70-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媛;李秀梅;古伟敬;
目的:观察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精神分裂症患者66例,并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行电话随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家庭护理干预,连续6个月。采用生命质量综合问卷(GQOLI)评价两组的生命质量。结果:观察组的各项GQOLI量化表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家庭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命质量。
2017年12期 v.29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尤靖;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照组调查对象随机选自循证护理实施前(2014年8月~2015年7月)接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干预组调查对象随机选自循证护理实施后(2015年8月~2016年7月)接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比较两组的用药依从率及社会功能康复情况。结果:循证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用药依从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67%,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干预前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无太大的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社会功能康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
2017年12期 v.29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鑫然;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及干预对策。方法:选取43名精神科护理人员,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予以问卷调查,并把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和国内常模予以比较,针对心理压力制定科学的干预对策。结果:护理人员在躯体化、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及偏执等方面的评分明显较国内常模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在强迫、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等方面的评分与国内常模相当(P>0.05);全部护理人员中,只有20名护理人员可以采用较为积极的应对压力方式,占46.51%;剩余23名护理人员都会采用较消极的处理方式面对护理压力、心理问题。结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大,应强化培训,提高心理素质,加强新知识学习,合理安排工作等干预对箂。
2017年12期 v.29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